龙岩新罗投资5亿多扩建中小学 今秋扩班36个

一叶之秋
2013-08-13 09:39:13

工人们正在排头逸夫小学新教学楼进行墙面装修。曾志明 摄

  记者 曾志明 通讯员 谢俊国
  近年来,随着龙岩中心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容,城区居民与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加大了中心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入学压力。另一方面,许多家长想方设法要把孩子送到好的学校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就学难”。
  日前,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新罗区注重教育民生工程,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去年来,投入5亿多元,进行了中心城区学校扩容建设,配置各项教学设施,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确保每个孩子能在更好的环境中接受更优质的教育。
  学校扩容建设如火如荼
  8月9日,记者来到新罗区小洋小学,只见十几位教师正忙碌着:墙壁粉刷、线路改造、教室布置、安装班班通和走廊护栏的增高加固等。副校长吕金盛告诉记者,去年市交通技校给小洋小学提供了一年级6个教室上课,今年又提供20个教室,这样,学校将办成大型完小,大大缓解龙腾板块、小洋板块的招生压力。
  在排头逸夫小学,记者看到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目前,总投资780万元、5002平方米的新教学楼已完成主体工程和部分墙体装修,这是该校扩容工程的二期建设,与一期建设累计投入2000万元,预计新教学楼8月20日竣工投入使用。
  省级安排中小学扩容工程资金440万元、新罗区财政配套600万元的大洋小学教学综合楼目前也完成了主体六层板施工,今年10月投入使用。该校现有17个教学班,学生985人,占地面积22亩。根据规划,该校需征地26亩,扩容到48个教学班,可增加1395个学位。
  据悉,因地质灾害影响需拆除重建的龙岩第二实验小学,目前校园总体重新规划和单体图纸设计以及危房拆除、青苗补偿、主体工程施工BT模式招投标等工作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基础土洞处理。重建项目规划扩容到48个教学班,占地50亩。
  据区教育局相关人士介绍,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占60%、初中占40%。今年,该区不断挖掘教育资源,全力保障孩子零障碍入学,所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着同样的优质教育。与去年相比,今年,中心城区小学一年级扩班26个,初中扩班10个,届时,8000多名小学一年级新生与6200多名初中一年级新生将全部进入公办学校就读。
  扩班凸显教师紧缺短板
  在学校持续扩容以缓解“就学难”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师资短缺的困境。采访中,多名校长表示了这方面的担忧。
  龙岩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朱志金说,去年西陂学区缺编47名教师,今年扩班12个,还需要24名教师,这样,该学区今年总共缺少71名教师。即使区教育局今秋会分配几名新教师进来,但是仍缺少60多名教师。
  有的校长表示,由于教师严重不足,导致不少教师一周要增加三四节课超工作量工作。此外,教师紧缺的学校要通过请代课老师来补充,而每位代课老师月薪至少需1500元,这些额外的开支得学校自掏腰包,上级没有补助,只能靠从生均经费、办公经费中尽量节省,着实吃不消。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由于学校教室基本上用于解决学位紧缺难题,部分音乐室、科学实验室等专用教室被挤占情势依然严峻,势必造成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无法得到全面有效的执行,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根治“就学难”任重道远
  采访中,许多校长直言,造成时下龙岩中心城区基础教育办学容量不足、“就学难”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城市教育设施建设与总体规划建设不同步甚至出现滞后。
  目前,龙岩中心城市新购房户和流动务工的新迁人口、外来人口猛增,新区、住宅小区开发建设速度飞快。但是,中心城区基础教育设施规划建设并没有与这些规划建设同步,导致其入住的居民子女上学需要挤入原本学位已十分拥挤的现有中小学、幼儿园,极大地增加了学校压力。例如,在莲东板块中,凤凰城、南中旭日、厦鑫博世园、东湖花园等新楼盘林立,而在该板块中只有莲东小学、莲东中学,其两所学校的就学压力可想而知。据测算,中心城区小学生平均每年增加500人,每年就得再增加教学班12个以上。初中学校也不容乐观。
  新罗区教育局局长陈日振告诉记者,近年来,市、区党委政府按照《龙岩市中心城区2010-2020年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新罗区依照《市委、市政府2013年为民办实事工作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认真实施教育民生工程项目,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加快推进了中心城区基础教育扩容建设,有效缓解了“就学难”、“大班额”问题。
  他认为,要根治“就学难”,教育均衡亟待破冰之举,必须推动城乡教育、城区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科学、合理规划教育资源;教育规划做到高起点、高站位、前瞻性,确保城市教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同步推进;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减轻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压力;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有关部门要在编制和人事政策方面给予保障。
  就学难折射城乡教育失衡
  □明月雨
  近年来,中心城区的孩子就学状况日益严峻。尽管年年教育部门都在“救火似的”疲于奔命,学校扩容、改建力度逐步加大,但部分儿童依旧难以“就近入学”,对入读优质校的渴望也无法实现。造成这一状况,城乡教育的失衡是其主要根源。
  长期以来,城乡教育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着不均衡现象,许多农村小学尤其是村办小学教学设备简陋,连音乐、体育、美术、科技、多媒体等设备都没有;教师年龄老化严重,许多50多岁的老教师甚至不会操作电脑、不会制作课件,教学方式仅维持在“黑板+粉笔”的最低层面;学生在校学习缺少情趣,校园文化生活贫乏。这些都与城区的学校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导致相当多的农村孩子舍近求远往城区学校挤。造成了一种不寻常的景观:城区学校人满为患,“大班额”严重,而农村学校却生源不足,门庭冷落。不少农村学校全校的学生数甚至抵不上城区学校的一个班!
  向往优质学校的教育,给孩子一个赢的起跑,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基,这是每个家长的愿望。对那些千方百计把孩子从农村学校送往城区学校学习的家长,这是人之常情,无需苛责。要真正消解城区学校就学难的瓶颈,办法应该很多,但笔者以为,改变城乡二元教育格局,着实解决好城乡教育均衡问题,把孱弱的农村学校办成日益发展壮大的学校,不再让捉襟见肘的师资配置、教学设施配置等严重制约着农村学校的发展,应是一个可取的重要选项。
  如何让农村学生享有城区学生一样的平等的教育权利和机会 笔者认为,要在强化教育设施建设、优化师资资源、深化政策扶持等方面做文章。应合理布局教育资源,科学配置建设设施,积极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各级政府要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体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教育技术装备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切实缩小城乡之间办学差距。各级政府还应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让农村学校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