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清流县创新“一村一堂”农村文化建设模式

梧叶儿
2013-08-26 12:21:06
  走进八月的清流,田野乡间不时有白鹭掠过绿色的稻田,袅袅乐声在村头奏曲和鸣;来到村舍屋旁,整洁的村道绿树遮阴桂枝迎风,清风裹着书香迎面吹来……文化,让清流的新农村建设焕发出勃勃生机。
  农村向来是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
  作为一个山区县,如何改变农村“一台电视机、一张麻将桌”的文化困局 清流县积极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乡村祠堂、礼堂、戏堂等本土传统文化阵地的作用,创新书堂、讲堂等文化载体,走出一条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农村文化建设之路。
  “一村一堂” 解决载体建设问题
  在沙芜乡铁石村,74岁的村民黄立斌今年多了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早上步行10分钟到“书堂”看书。
  “我以前在乡里的学校教过美术,自从村里有了‘书堂’,我每天都到这里来看书,生活更加充实了。”黄立斌说。他所说的“书堂”,指的是设在铁石村库区移民文化中心的图书室。2013年1月,集休闲、健身、娱乐、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中心在铁石村落成,图书室成为首批面向村民开放的文体设施。
  放了暑假的孩子们到这里汲取文化的养分;渔民们从这里借阅科技养鱼的书籍;黄立斌这位有着一定美术功底的古稀老人,则从年初开始通过书籍自学根雕,老有所学的故事在乡间传为美谈……这个拥有近万册藏书的图书室成为铁石村村民的精神文化“粮仓”。
  “以前提到文化活动,没场地没设备,现在有了‘书堂’,就有了块像样的阵地。”吴泉清是铁石村文化协管员,现在负责文化中心的日常管理。
  铁石村是个移民村,全村超过70%的人口为安砂水库库区移民,投资超过百万元的文化活动中心项目建设得到了省移民局和市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对于清流县大多数乡村而言,在没有大笔项目资金配套扶持的情况下,如何破解农村文化的载体建设难题呢
  长校镇长校村的李氏祠堂,原本是村民烧香拜佛、祭祀祖宗的场所。现在,乡村筹集资金,将祠堂修葺一新,添置了琴、棋、图书、电视、阅览桌、锣鼓等设施和器乐,把祠堂改造成为农村全新的“文化角”,农民群众有了自己的文化阵地。
  在田源乡,社会主义文化新风正吹进田口村的祠堂、吹过廖武村的礼堂;在灵地镇,在滕头园林的千亩苗木基地内,有一个以“文明·和谐·幸福”为主题的“生育文化园”,“幸福文化讲堂”成为这里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在龙津镇,农民们在旧戏堂里接受新文化的熏陶……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祠堂、礼堂、戏堂、讲堂等文化场所,成为清流县破解农村文化建设载体难题的突围之路。
  群众参与 解决队伍建设问题
  “没有想到我这双握惯了锄头的手,有一天竟然会拿起乐器。”在田源乡田口村,60岁的农民乐队长号手黄高才说。
  农民群众自发组织成立乐队,这是2011年发生在田口村的新鲜事。刚开始,只是黄高才等几位农民自娱自乐地聚在一起“玩玩”。他们当时没有想到,在乡里、村里的扶持下,2011年,田口村农民乐队正式成立了。“群众有参与的积极性是好事,政府应该支持。”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乡里从县文体部门请来专业教师,指导乐队成员的演奏技艺;村里筹集资金近3万元,购置乐队组建所需的乐器……现在,这支完全由农民自发组建的乐队,已经成为田源乡文化宣传的主力军。每逢年节喜事,村头祠堂里的演出活动,总少不了他们的倾情参与。
  2012年3月24日,随着一出用客家话唱的民间戏剧《碧玉簪》选段《送风冠》在龙津河畔唱响,三角戏这一传统客家戏种终于在沉睡12年之后重新复活。剧团的人员全部由龙津镇供坊村的农民群众组成。
  三角戏在清流已有400多年历史,供坊村三角戏剧团成立于1958年。从2000年开始,由于剧团成员流失,剧团解散。虽然中断演出12年,三角戏在当地仍然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曾经的三角戏演员心中,也还存着深深的戏剧情结。
  去年,在政府的扶持引导下,供坊村三角戏剧团终于再度登台。龙津镇还与县文化部门一道,制订关于三角戏保护、扶持的方案,打算争取和筹措资金,建设民间文化活动基地,培训热心三角戏的年轻人,将这一来自群众、服务群众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田口村农民乐队、供坊村三角戏剧团正是清流县推动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的缩影。在清流县各个乡镇,都有这种由农民自发组建的文化团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从群众中来”的文化队伍,无一不在当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引导、鼓励、帮助农民自建文化团队,让清流县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如有源之水,将新农村的文化之花浇灌得更加鲜艳多姿。
  老歌新唱 解决内容创新问题
  “党政做事为人民,按照法律来执行;男达二五女二三,人口增长要规范”、“居民店家听我言,安全防范要牢记;防火防盗防扒窃,黄赌毒品切莫沾”、“三从四德大有错,落后观念害人多;贫穷落后真难过,婚育新风进万家”……在田源乡田口村的黄氏祠堂,朗朗上口的农家新谣正被农民传唱。
  田源乡廖武村的老礼堂曾因年久失修被闲置,2008年村里筹资修葺后,现已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文化角”。
  走进礼堂的大门,墙上贴的一份“廖武村全年文化活动时间表”映入眼帘,20余项各具特色的活动项目清晰地展示了这个村红火的文化生活:游园、戏曲排演、村民书法比赛、党建知识竞赛、儿童绘画培训班、“重阳节”文艺活动、“家和万事兴”促和谐座谈会……有了平常的文化活动基础,村里还办起了自己的“春节联欢晚会”。
  在灵地镇计生文化园的“幸福文化讲堂”上,杨源村村民杨金林诚信计生、成功致富的故事已被村民熟知。作为村里的独生子女诚信计生户,杨金林于2009年开始创办杨源苗木产业基地,年均创收16万元。讲堂选取杨金林等诚信计生户创业致富的典型,配合丰富有趣的文体活动,以生动形象的方式树立典型、宣传政策,成为农村计生文化宣传的崭新亮点。
  将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与民俗文化相结合、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与农村社会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文化建设,正为清流县农村发展照亮前行之路。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