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朱老汉:“只要有能力,桥就要坚持修下去”

梧叶儿
2013-09-11 15:07:07

每次修桥,都少不了老朱的身影每次修桥,都少不了老朱的身影

  “我个人捐助建桥费1万元,并义务投工投劳。”9月7日,听说村里要新建从中溪到大井的大桥,建瓯市龙村乡黄凌村的朱玉校老人又捐出1万元。

  在乡里,86岁高龄的朱玉校是一个“名人”,他是拥有几百亩林地的“富翁”,却过着清贫生活;他省吃俭用,却对乡邻慷慨。自1995年以来,朱玉校先后在龙村乡黄凌、凉乾、龙溪、仰坑等村,为老区人民修建了19座石板桥,平均每年修建一座。这19座桥中,有的是他全额捐建,有的是他率先捐款,牵头组织修建。

  修桥铺路,他出钱又出力

  1995年以前,黄凌村通往村外的必经之路是几根木头拼起来的小木桥,使用时间久了,人走其上,颤颤巍巍。当年,朱玉校卖了山上的一部分杉木,收入上万元,便决定用这笔钱将木桥换成坚固的石桥。

  石桥修好了,朱玉校乐呵呵地在桥上走了一遍又一遍,乡亲们也对他的善举感激不已。从这以后,老朱与修桥结下了不解之缘。“小桥太小,老桥不安全,木桥不方便”,他琢磨着将“看不顺眼”的小桥或老木桥都改成石桥。

  石桥构造简易,却很耗工,一座石桥少则花十多天,多则要几个月。每次修桥,朱玉校都出钱出力。有人问他为何那么辛苦 朱玉校回答:自己亲自上阵,就可以省下一笔雇工的钱,再将省下的钱投入到其他公益中去。乡亲们说,老朱造桥造上瘾了。

  在黄凌、凉乾、龙溪、仰坑等村建起的19座石桥中,下杉溪村浩源桥是朱玉校的最大手笔,修桥时仅投入义务工就上百天,而且还一次性捐款2万多元,他的名字被村民们刻在桥头的功德榜上。

  村里还有一条通往建阳的5公里多长的乡间道路,土路虽然不像柏油路那样平整,可是却更加透露出一丝人情味。这条路是朱玉校和100多位村民历时近2年时间修出来的。老朱不光出力,还出钱,这条道路边坡多岩石,为了早日修成通车,方便群众的出行及农产品运输,朱玉校在道路修建过程中,还出资购买炸药等材料。

  热心公益,他有“追星族”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朱玉校修桥也有“帮”,那就是他的“粉丝”——子女和村民。

  朱玉校膝下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一家人和睦相处。十多年来,子女们不但没有反对朱玉校花钱做公益,反而随时前来帮忙,拉石条搬石块,那是常有的事。

  新建的桥不仅方便村民的生产生活,更成了“连心桥”。村民们被朱玉校的善心感动,也自觉加入到做公益事业行列中。在村里,他德高望重。乡亲们说起朱玉校满是崇敬:“玉校不一般哪,贪小便宜的人在他面前都羞死了。”

  2006年的洪灾中,溪源自然村一条河坝被冲毁,河流改道,影响了40多亩水田的灌溉。即使自己在这里没有一分水田,朱玉校还是组织村民修复河道,并愿意为前来帮忙的人支付每人40元的工钱。在他的带动下,几十个村民花了两天的时间,修复了河道,却没有一个向朱玉校要工钱,最后朱玉校只能通过村民小组长把钱付给其中2户困难户。

  勤俭节约,他是人之楷模

  老朱的富裕源于勤劳的双手。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朱玉校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垦荒造林。在随后的十年间,朱玉校先后造了400多亩杉木林和锥栗林。

  老朱疼爱他的子女,树木成林后,他把经济效益较好的近百亩锥栗林分给了五个子女。但他对子女要求也很严格,认为不要给孩子太多的财产,而是让他们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因此,他留下300多亩杉木林另做打算。后来,随着林木行情看好,他拥有数十万元的资产。

  尽管如此,老人的生活却很勤俭。他住在破旧的土木老房子里,平时外出办事几乎是徒步行走,连几块钱的车费都舍不得花,外出修桥自带的饭菜也多是白饭加咸菜。

  尽管自己生活得节俭,对于公益事业他却毫不含糊。如今,老人年事已高,可一颗热忱的心却从未冷却,他说:“有多少钱,就做多少事,留些自己够花就行。只要有能力,桥就要坚持修下去。”

  ☉魏剑生 龚泉旺

  江接茂 林 宏 文/摄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