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驴友与贵州侗寨的“温暖互动”

白丙之
2013-10-18 10:22:25

胡青和侗寨小女孩在一起

今年十一黄金周,25岁的漳州女孩胡青与三位好友一同出游,误打误撞地来到了偏远的黄冈侗寨,此行,让她们领略了山寨的无限美景,更收获了当地人的质朴和善良带来的感动。

得知当地小孩没有御寒衣物后,胡青下定决心帮助他们,回到漳州,她发起了“温暖侗寨”的公益活动。16日晚,在市区的一家咖啡厅里,记者见到了这位可爱的女孩胡青。临出门前,她整理完准备运往黄冈侗寨的最后一批御寒物资,她说:“我们愿意为那些孩子改善生活,尽可能做些努力。”

不经意的邂逅,结下一段善缘

胡青和好友的出游早已计划了很久,她们都在厦门工作,平日里朝九晚五的紧张工作,让她们期待着逃离这座拥挤的美丽小岛。

9月30日,胡青一行从厦门出发,原先计划的行程是镇远、朗德苗寨、西江苗寨。胡青说:“最开始,一直很想去的地方其实是黄冈侗寨,特别是看一位驴友的旅行日志里介绍,黄冈侗寨是侗族大歌的发源地,就更加向往那里。可是黄冈侗寨比较偏僻,据说去那里有几十公里的山路,便打消了去的念头。”

然而,当胡青和朋友们抵达镇远、西江后,发现游客爆满。为了躲避人潮,胡青提出,要不要试着去找寻一下黄冈侗寨的想法。更令她们兴奋的是:同行伙伴带着的一本叫做《lonely planet》的旅游书上看到了黄冈侗寨的简单介绍和攻略,攻略里还记录了一个联系人的电话。怀着走进深山,听原汁原味的侗族山歌的强烈愿望,胡青拨打了联系人吴老师的电话。

“有地方住,过来吧!”电话那头,传来了吴老师热情的声音。为了怕她们迷路,挂断电话后,吴老师还给胡青发来了一条几百字的短信,告诉她们详细的乘车路线。根据吴老师的指示,胡青一行人在一个高速服务区旁下车,面对人迹罕至,周边群山环绕的环境,胡青一开始还有些担心。

过了20多分钟,只见一位中年男子开着一辆拉货的三轮摩托车过来接她们。男子就是“吴老师”,据说他是当地“最有文化”的人,因为会说普通话,外地游客去他们那都是吴老师接待的。坐上吴老师特意借来的三轮摩托车,4个女孩子蹲坐敞篷后座, 一路上放声歌唱,兴奋之情难以抑制。“那天我们扯开了嗓子大唱大闹,手舞足蹈,好像长这么大第一次这样毫无顾忌地放开自己。”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胡青依然一脸的兴奋。

盘山公路旁,层层金黄的梯田;侗寨里,沿山坡铺开的老木楼,林立的晒谷高架,风雨不动的鼓楼,还有那富有浪漫情怀的湛蓝染布缸,这一切让胡青和小伙伴们感到惊喜。她们鹦鹉学舌的跟寨里面的人打招呼,和侗寨的小孩玩,教他们唐诗宋词,吃着村民刚从水稻田里捞出来的篝火烤鱼,跟着村民吆喝着敬酒歌,侗寨乡亲们的热情和淳朴让胡青和伙伴们立刻迷上了这个地方。

意外收获感动,互换一丝温暖

接下来的几天,胡青和小伙伴们在寨子里乱窜,去大门敞开的人家串门,渐渐和侗寨的乡亲们混熟了,“寨子里的小孩子都对我们很好奇,经常围着我们,快入冬了他们还光着脚丫在路上狂奔撒欢,寨子里的村民们遇到我们都会对我们微笑,聊个几句就会邀请我们到他们家里做客,作为回礼我们就给他们拍照,答应以后会寄给他们。”寨子里的淳朴、宁静和温情让胡青感觉还没离开便开始留恋了起来。

临走的前一晚,胡青一行人和吴老师一家一起吃饭,老师叫上了几个侗寨歌手,大家一起唱着敬酒歌喝着酒好不开心。几天的相处,胡青发觉侗寨地处偏远,当地村民的生活并不富裕,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条件都不是很好。胡青便问吴老师:寨里的小孩子有没有缺学习用品,自己可以把洗好的照片和文具一起寄过来。

听到胡青的话,吴老师眉宇间的笑意忽然间带着焦虑,“寨子里之前来过一批人,学习用品都送足了,但是眼见着冬天就要来了,孩子们缺少防寒的衣物。”吴老师告诉胡青,黄冈寨子曾经是黔东南死亡率最高的地方,后来在政府的扶持下有了小小的医疗卫生所,多少缓解了现状,但是寨子没开发,没产业,经济水平低,大部分居民还是很贫困。“冬天这里零下十几度,没有足够的御寒衣物,没有保暖措施,你说,这些小孩子怎么能受得住 防寒的衣物是寨子里的孩子最需要的。”说到这,吴老师有些动容。

吴老师的话,胡青默默地记在了心里,并留下了吴老师的联系地址。回到漳州后,胡青和几个同行的伙伴在微博上发起了“温暖侗寨”的公益活动,号召身边的亲友、公司的同事和有爱心的网民一起为侗寨捐献御寒的衣物,“目前微博已经被转了100多条,很多以前到过黄冈的朋友也加入了我们这个公益活动的队伍,等物资整理完毕我们会一起给侗寨的孩子们寄过去。以后有机会,我们几个还想去那里支教,希望通过不同的方式给予黄冈侗寨一些帮助。”

采访的最后,胡青笑着对记者说,“我们并不豪情万丈,也不爱心泛滥,只是因为侗寨里那纯粹的一切让人动容,我们试着去改善一点那里的生活状况,很感谢这次的经历,让我体验了另一种旅行的意义。”

⊙记者 方一凡 文/图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