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第三届道德模范”朱玉校助人一生乐
在家制茶
节俭的午餐
乡亲们都夸他
和儿子(左二)、两个侄子商量搭桥修路
深情地望着自己捐钱修建桥的桥碑
用道德模范的精神激励下一代
“稻子等农作物收割后,农田可以清退了,接着可以着手修桥……”10月17日,记者来到建瓯市龙村乡黄凌村溪源自然村,“福建省第三届道德模范”年已86岁的朱玉校正与侄儿和儿子商议着到东峰镇大源村看看。该村村民拟修建一座桥,朱玉校闻讯又动了心思。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朱玉校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垦荒造林。1995年起,朱玉校的杉木林进入间伐期。当时,黄凌村通往村外得过一座腐朽的木桥。“一想起乡亲们出村,要颤巍巍地从桥上走过,心里就放不下。”这一年,他卖了一部分杉木,收入近2万元,全部用在本村与邻村的石桥建造上。这是他修的第一座桥。 石桥修好了,朱玉校乐呵呵地在桥上走了一遍又一遍。“小桥太小,老木桥不安全”,朱玉校修桥补路从此上“瘾”了。19年来,他带动子女和村民先后在龙村乡黄凌、凉乾、龙溪、仰坑等村修建了19座桥。 每次修桥朱玉校都出钱又出力。自己上阵能省下一笔雇工钱,他再将省下的钱投入到下一座桥的修缮中去。搭桥修路,朱玉校累计捐资20多万元,投工投劳1000多个工日。修过的19座石桥中,投入最多的是龙村乡下杉溪村浩源桥,累计投工百余天,捐款2万多元。 朱玉校不仅乐于搭桥,而且还好修路。2007年8月,朱玉校拿出2万元改造溪源自然村至建阳市小湖镇下乾村的机耕路。在朱玉校的带动下,本村及邻近村庄的村民纷纷出钱出力,把机耕路建成长4.8公里、宽4米的乡村公路,里程缩短了一半,大大方便了村民们的出行及农产品运输。 朱玉校曾荣获首届福建省“助人为乐”好人、第二届南平市助人为乐模范荣誉称号,为第二届感动闽北十大人物之一。前不久,他被评为“福建省第三届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模范”。在闽北,朱玉校已成了一个“名人”。日前,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模范”詹红荔决定将全国道德模范奖金1万元捐献给朱玉校老人,南平市委、市政府也将给予公益资金支持。 “9月27日,我到省上参加‘道德模范’颁奖大会。想不到,我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民竟然佩戴了大红花,得到省委书记和省长接见了呢。”朱玉校目光炯炯,高兴地说:“有生之年,只要有能力,桥就会坚持修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