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县余朋乡东坑老人协会:夕阳余晖别样红
(罗鸣灶 邓文桂 /文)在清流县余朋乡东坑村有这样一群老人:他们自发组成协会,保护传承村庄历史文化;他们不仅为村庄发展献策出力,而且四处奔走做村民思想工作;他们热心公益事业,调解村民纠纷,关爱留守儿童……在他们的努力下,村民之间和谐的关系与古老优美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为这座历史文化村落增添了不少亮色。 金秋时节,我们走进东坑村老年人协会,亲身感受“最美夕阳红”。 传承文化,助力乡村文明建设 东坑村历史悠久,不仅保留着许多明清建筑和传世文物,还有沿袭至今的民间习俗,漫步其间,随处可见古意。 “历史文化可以熏淘后人,要保护好村里的这些文物古迹,一定要加强宣传,提高村民保护意识。”东坑村老年协会会长陈奕华说本着这样的想法,在村两委支持下,从今年五月开始,老年协会的老人们分工协作,设计制作“东坑村历史文化博览长廊”,将本村历史浓缩在文化长廊间,展示给村民和外来游客。 经过3个月精心准备,一面长30米、高近3米的不锈钢文化长廊在村部左侧建成。陈奕华说长廊分为13个板块,由文字和图像组成,记载了东坑村历史沿革、文物古迹、知名人士等内容,不仅吸引了众多村民驻足观看,走进东坑村的人都会被这面文化长廊吸引。 30米的长廊还是承载不了东坑村厚重的历史。“我们正在整理资料,准备利用村部门前篮球场边空地,延伸文化长廊,充实完善长廊内容。”陈奕华说。 与此同时,老年协会的老人们还在努力重拾村里失落的文化习俗。 8月21日上午,小村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东坑村古文化节”在热闹的游园活动中拉开序幕。陈奕华说老年人协会特意把这次文化节选在传统节日——中元节(“七月半”)举行,通过举办茶话剧表演、古文化展等活动,吸引了周边乡镇的许多村民参与。 “七月半”演大戏的传统已经在东坑村中断了50多年,今年在村两委和村老年人协会牵头下,村民们重温了久违的历史记忆。陈奕华说村里至今还流传着五色鼓、走游会、背三月等一些被村民们津津乐道的民情风俗,由于各种原因,有些传承下来了,有的却成为了历史,老年人协会通过举办各种活动,逐惭唤起村民对这些古老习俗的重视。 老而弥坚,不畏辛劳献余热 东坑村原本是一个只有一两百户人家的小山村,随着村庄不断发展,原有的古民居已容纳不下日益增加的人口。 “一些村民开始在原来的宅基上翻盖砖房,或者在自家空地上建房子,这样不仅影响了古民居原来的布局和风格,而且会对周边的文物古迹造成破坏。”东坑村支部书记陈允谦说。 “陈氏一门”是东坑村重要的文物,因为村民用农用车拉货要经过这处窄门,支撑门楼的两根杉木立柱被车辆刮得痕迹斑斑。不仅如此,村里的生活垃圾和污水也影响了古民居的整洁和美观。 为了更好地保护村里原有的文物古迹,村两委决定统一建设新村,并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凡建设新村需要征用的土地每亩补5000元。“新村选址需要征用50户村民的宅基地、菜地、简易建筑等,许多村民一看到村干部就回避,动员工作很难做。”陈允谦说。 关键时刻,协会的老人们坐不住了。“哪位村民不同意,我们十几位老人就天天坐在他家做思想工作,直到做通为止。”陈奕华说老人们不计报酬,不怕辛苦,只想新村早日建成,许多村民最后都同意征地。 对于外出打工的村民,老人们也有自己的办法。有一户村民在江西打工,要求按照省、市、县征迁文件标准补偿他家6亩土地,因为差距太大,和村干部根本谈不拢。陈奕华给这位村民打电话,说自己要和副会长陈绍卿找他玩。当这位村民在车站看到两位老人身后跟着村干部时,终于被老人们的真诚打动了,当场同意征地。 在协会老人们的努力下,新村建设从规划到土地平整只用了半年时间,现正在加紧建设。 热心公益,夕阳余晖别样红 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建设,是东坑村老年人协会的另一个特点。 余朋乡到樟材原本只是一条泥土路,这条路也是东坑村到清流县城的通村公路,村民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非常不便。 “通村公路改造时同样要征用村民田地,老人们积极帮助村两委做宣传动员工作,最后被征地村民每亩地只补给300公斤谷子,为公路建设节约了大量资金。”陈允谦说,“通村公路竣工后,不仅路面拓宽到4.5米,而且到清流县城也由原来4个小时缩短到40分钟。” 东坑村正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利用文物资源开发旅游,老人们自觉行动起来,加强巡逻,保护文物古迹。他们还凭借威望,调解村民矛盾纠纷,关心留守儿童,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自己一份力。 情注夕阳霞满天。在东坑村,一条用爱心铺就的路,在一群热心老人的努力下,正不断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