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园庄镇惊现唐末古城寨 建筑风格十分独特

青砚墨
2013-12-16 12:00:17

  在仙游园庄镇高峰村有座建筑风格独特的古城堡,这座古城堡用鹅卵石垒筑而成,建筑风格十分独特,成为仙游县建国后首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文物保护单位还是唐末五代时期兴建的。

  近日,记者在高峰村村干部陈建峰的陪同下,前往查看这座古城寨。这座古城当地叫鳌峰寨,又称顶大埔城,从鲤城往南40华里处,背靠当地的九楼山,与泉州接壤。从一处墙壁上登上夯厚的城垣,虽然古城已是杂草丛生,但依稀可见杂草丛中沾满青苔的鹅卵石,块块相叠。陪同的村干部陈建峰告诉记者,鳌峰寨屹立在海拔六十多米的大山坡上,后人便称顶大埔城,形状像牛头,前小后大,坐西向东,长110米,宽70多米,总面积2.112万平方米。墙高度前后不等,前部墙垣与地面落差悬殊,通高4米;靠西部墙垣与地面无落差,直接从山坡上垒起,通高5米,且墙自东向西逐渐升高,雄奇壮观。1980年9月,该古寨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地为陈洪进祖居地。”陈建峰指着鳌峰寨中心位置说,五代末期,十国割据,兵荒马乱,地处福、漳、泉中间的仙游枫亭要道上,时有兵马干戈,百姓不得安宁,作为清源军节度使、南军州观察使的陈洪进为顾后患,不得不进深山避难,为防御山寇侵扰和兵灾,陈洪进就发动乡邻,用鹅卵石沿山干砌筑起高5米、长564米的城墙。墙垣全部采用大小不一的鹅卵石从内外侧垒筑,中间夯土填塞,内外侧垒筑斜度极小,避免了敌人爬越。陈建峰告诉记者,鳌峰寨里原本有3个生产队,上个世纪90年代,人丁最为旺盛,当时有500多人居住在里面。现在住在里面的居民只有7、8户,人口不足30人。陈建峰说,村民们不愿意破坏鳌峰寨的整体风貌,他们宁愿在城外重新建房,也不愿意拆除城墙进行扩建。

  记者看到鳌峰寨有三个门,记者从一个城门进入,只见墙垣内侧还设有护城坡,护城坡上有一条2米宽的人行道,四周青草郁郁葱葱,中间的小路经长年累月的踏行,已经斑斑驳驳。陈建峰说,建这条护城坡是为了便于战乱防御时调动人员和运送器物,现在这里成为村民夏天晚上纳凉的场地。在另一个城门前,记者看到有两个年代久远的石头门槽,却不见门扇。当地80多岁的村民陈烈琼告诉记者,顶大埔城原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都是三重门。因为西门面向十八弯大山正面,建主陈氏认为影响风水,把西门堵上了,现只剩三个城门通行,东门为主门,南北门为偏门。在明万历年间时,鳌峰寨又发挥了重要的防卫作用,每当倭寇侵犯时,全村的人都跑进安全庄,关闭城门避难。至于城门门扇什么时候遗失,现在谁也说不准。

  走在庄里,记者看到,这里的道路也是用小卵毛石铺成的,甚至许多瓦房墙壁也由鹅卵石砌成。郑毅国说,安全庄地处偏僻的山区,附近并没有河流,可这里有大量的河卵石,而且都是原石,最大的重达1000公斤,哪来这么多这么大的河卵石呢 千百年来,村民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说,是花大钱从山外买来的,还有人说,这里原来有条河,就地取材而来,甚至还有人声称在附近看见过古代的船锚。即便如此,如何在道路不通的情况下,把这么多这么大的河卵石运到山上,也有待考证。

  陈建峰告诉记者,鳌峰寨没有水源,在饮水困难下,人们挖了两口取水井。1966年村民们自发集资从十八弯引进了自来水,饮水问题才得以解决。这两口取水井虽然已经不再发挥作用,但还是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

  陈建峰对记者说,鳌峰寨是省内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迹之一,像这种双面全部采集鹅卵石砌筑,不加任何人工加工浆砌的“石头城”为全省独有,在全国也不多见。

  “顶大埔城是鳌峰村村民的骄傲!”陈建峰说,村民们看着空置的顶大埔城觉得很可惜,他们想让“石头城”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希望政府能在不破坏原貌的前提下,重新对安全庄进行开发利用。

  对于市民的意见,记者走访了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会,据会长陈小蕾介绍,始建于五代末鳌峰寨是莆田市著名的地名文化遗产,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其用鹅卵石干砌建筑城墙建造技艺是农耕文明时代的工艺结晶,此技艺广泛应用与城内的房屋建造,形成了浓厚的地域艺术特色;同时还保留着独特的元宵“三宫入寨里”游灯竞赛民俗活动,以及关帝庙和天主教堂并存的局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兼容性。

  陈小蕾表示,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会已组织相关专家对鳌峰寨地名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记录,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适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立长期有效的保护方法,为地名文化遗产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提供示范案例。

  (莆田晚报 李金春)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