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忠:“夕阳产业”的守护者

青砚墨
2013-12-26 19:49:31

2013122611230523.jpg

  上世纪80年代,新厝镇坂顶街有2家碾米厂,虽然相距不到50米,但2家碾米厂生意都十分红火。随着社会发展,这2家碾米厂相继关闭,如今该镇方圆5公里内仅剩1个碾米厂。硋灶村村民陈国忠正是这个碾米厂的“守护者”。

  陈国忠今年50岁,是个先天性聋哑人。1985年,22岁的陈国忠随父亲学习碾米技术。这一干就是28年。

  当年,每天前往碾米的村民络绎不绝,一天下来,平均要碾1.5吨米。如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包揽8个行政村碾米任务的“国忠碾米厂”,每天平均碾米只有0.5吨左右。

  “主要是农田被各种项目‘蚕食’了,年轻一代出国闯天下,小超市开进了社区,生意越来越难做……”海岑村村民黄亚啐为记者揭开了碾米厂生意衰减的“谜底”。

  现年66岁的黄亚啐说,小时候,他看见父母在村里邻居家中“拖砻”。“拖砻”就是手工碾米。过去社会落后,科技不发达,要将稻谷变成大米,靠的就是“拖砻”和舂米。“拖砻”的过程是将稻谷脱去颖壳,减少米粒爆腰和表皮受损,尽量保持糙米完整。如今,机械化砻谷机解除了农民兄弟“拖砻”之劳累。到超市转转,随手就能买到一袋袋色香味俱全的上等好米。碾米业也理所当然成为了“夕阳产业”。目前,每碾50公斤米收10元工钱;将米再碾成为粉末,每5公斤收6元工钱。陈国忠虽然是聋哑人,但他聪明伶俐,碾米技术过硬,态度和蔼,尽管要比划手势沟通,村民们还是喜欢找他帮忙。因为,他的碾米厂,带给村民的不仅仅是美好的、回忆,更多的是温馨和便利。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