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商陈文奇的书法追求
结识陈文奇,实属机缘巧合。 某日,本市书法笔会上,记者见到一幅大字,字里行间透着几分古拙与灵气,颇有些韵味。记者对会写字的人总有一股莫名的欣赏,于是,对这幅字的作者陈文奇便多了几分好奇。后来,在一次酒会上,记者终于见到陈文奇本人。果然人如其字。听闻此人只念过小学却对书法有一股子的热爱劲和较真劲,这么执拗的人,实属少见。 懵懂少年的书法梦 陈文奇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由于家境原因,16岁那年,陈文奇就离开了学校,但他离不开自己钟爱的书法。30多年的时间里,他大多是以“腿”为纸,以手指为笔写书法。 年少时的事,陈文奇很少去回忆。可能是怕触及伤痛。但对于自己的书法经历,陈文奇却很乐意和别人分享。 因为贫穷,所以做任何事都格外认真,就是靠着这股劲,小小年纪的文奇便写得一手好字。似乎,只有文字才能让他感到自己的存在感是如此的真实。他对书法的热爱是如此的顺其自然。 父亲去世后,文奇就想到离开学校。那个深爱他书法作品的老师一次又一次的家访,希望他能继续学业,还为他送来了学费。这是书法让他感受到了被人珍惜的滋味。他决定继续求学。 他实在太爱书法了。每堂课,他都要用手在裤子上比划来比划去,还被老师调侃——要拉裤子回家拉。谁都不知道他在练字。班上的同学有谁被老师罚抄作业,陈文奇就感到莫名的兴奋,他一定要自告奋勇帮同学代抄,因为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练书法。谁和他说话,都感觉他在神游太虚,因为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练字。 虽然学费不成问题,但没有了父亲这个顶梁柱,家里的的生活越来越艰难。读完初一年,陈文奇就辍学了。 与字相伴的苦日子 一个那么渴望拿笔杆子的人,一个那么热爱书法的人,在生活的压力下,被迫压抑了自己的心头挚爱。每次一提到这,陈文奇总说:没读书我不后悔,没写好字我才后悔。 为了生存, 16岁那年,他远赴厦门学油漆技艺。 他是聪明的,别人要花半年时间,他只用了3个月。 17岁那年,他开始收学徒了,听着别人叫他“师傅”,他在得意之余总有些黯然。或许,他想听到的是“老师”,而不是“师傅”。 到了24岁,陈文奇从小师傅变成小老板。他开了一家油漆店,生意还不错,身边的小伙伴都很羡慕他,但此时,陈文奇反而静下心来了,他在油漆店里“辟”了个小空间,开始做起刻版来。这纯粹是他的爱好。他自己写字,自己篆刻,那专注认真的神情,不止让路人驻足观看,连店里的顾客都忘记了正事。 日子就这样不咸不淡地过着,但好强的陈文奇并不甘心自己的人生这么平淡,于是他萌生了出国的念头。26岁,陈文奇踏上了去日本的淘金路。为了还债,他起早摸黑地干,3个月就赚到了出国用的费用,他曾经因为连续加班累得晕倒在地上不省人事,被人送到在家里睡了3天才醒过来。但就在这样艰苦的岁月里,陈文奇仍然没忘了自己心爱的书法,甚至用它追起了女孩,别人都是给女孩写情书,他却是一字一字给女朋友“描”情书,日本人说他的字就跟印刷品一模一样,非常端正漂亮。此时,书法带给他的成就感已经超越了一切。 1996年,29岁的陈文奇回国继续做生意,又是油漆又是装修,他总是找不准最适合自己的事业方向。不得志时,陈文奇总带着《中国书法大字典》,写字练字,依靠书法寄情。 浑身是书香与酒香 2003年,陈文奇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事业方向——酒。 为了熟悉这个市场,他,一个私企老板,竟然去给青岛啤酒代理商当搬运工,一个月赚1200元工资。 早上不送货的时候,他跟着青岛啤酒的业务员到处跑市场,聪明的他,总能看到普通业务员看不到的东西,他跑到公司里找管理阶层提看法、意见和建议。总经销商看中了他的才干,让他参与管理,他的才能开始显山露水。 在熟悉酒业销售的行情,积攒了一定的人脉之后,2010年,陈文奇自立门户引进了“云南红”到福清,开始把葡萄酒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事业有成后,陈文奇对书法更是痴迷了。从硬笔到毛笔到篆刻,从小字到大字,从欧阳询到“二王”,书法名家的作品被他临摹得像模像样。不止如此,他还经常请教各地书法名家,为自己“点拨”。每次得到这些名家的指点,他都如获至宝,回家继续苦练。 陈文奇练字有个特点,就是先难后易,挑战自己。因为文化水平不高,步入不惑之年的他开始从“头”学起,希望自己的鉴赏能力和文化底蕴有所提高。慢慢地,书法名家的特色、毛笔的优劣等,他也能道出个一二来。 当别人和他谈钱谈生意时,他都很淡然,只有谈及书法,谈及名家,他的眼神里才会泛着神采。靠着天赋和勤奋,慢慢的,他的字,越写越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朋友的喜欢。 这就是陈文奇。虽然只有小学毕业,却浑身都是书香与酒香,即便一生坎坷,仍然聪敏好学、坚定执拗,光阴荏苒,不忘本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