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民间古建筑工艺名匠”评选活动开展
2月份开始,南平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开展南平市首届民间古建筑工艺名匠评选活动。记者昨日从市住建局了解到,目前这项工作正火热进行中。 闽北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2个,还有散布在各县市的数十个古村落群。据市住建局村建站站长颜宏介绍,闽北的古建筑群数量多,建筑特色突出,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传统古建筑正在逐渐消失,有些无人保护和修缮,原汁原味的古建筑越发稀有。而古建筑如此“落寞”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古建筑工匠,即专业的修缮人员。 古建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 闽北的古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遗存,且形式多样,有廊桥、民居、祠堂、书院等,例如建瓯丰乐伍石村的古民居群、邵武和平古镇的和平书院、浦城镇安桥等,都非常有代表性。 拿古民居来说,闽北民居多为合院天井式布局。全木穿斗结构或砖木结构,灰砖空斗外墙,石砌墙基。建筑色彩基调是白墙、灰砖、黑瓦。闽北盛产杉木,传统民居为木穿斗结构、大出檐瓦屋面或吊脚楼。受徽派建筑风格影响,闽北民居周围外墙封闭、天井狭小,常采用马头墙的形式,马头墙呈阶梯形层层跌落。 虽受徽派建筑风格影响,但闽北的古民居又有独具个性之处,如建瓯的古民居风火墙呈流畅自如的曲线形,造型优美。闽北民居的门楼装饰独具个性,常见砖雕牌楼式门楼,砖雕精致、华丽。民居石雕柱础形式多样,有明代的覆盆式柱础,有石雕的楼阁式柱础,还有罕见的全木质柱础。 在我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市住建部门愈来愈意识到这些承载着闽北独特文化内涵的古建筑,应当是我们倍加珍惜的资源和充分发掘的宝库。 亟需修缮保护和合理利用 闽北现存的古建筑存在许多问题。尚有人居住的古民居内,普遍电线较多且杂乱,一些廊桥和古民居内还有香烛供奉神灵,古民居周边的通道都比较狭窄,更别提消防设施了,且古民居大多为木结构,一旦着火后果不堪设想。 闽北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冰雹、山洪等自然灾害也给古民居的维护带来了难题,在有人居住的古民居内,还会有人持续维护修缮,更换瓦片,若是无人居住,古民居自然无人维护。 随着经济发展,古民居卫浴等设施不配套,被多次改造破坏;不少村民在古民居附近的宅基地盖起了新房,破坏了古民居的风貌;更有甚者将古民居推倒,在原址上盖起了新房,一些历时两三百年风雨的古民居彻底消失。 “通过改造修缮,尽量保留闽北富有特色的古民居,同时满足村民建房改善生活的需求。”颜宏告诉记者,这就需要有计划的分步分期进行抢救、保护和合理利用,目前抢救修缮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古建筑修缮工匠青黄不接 古建筑作为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传统建筑规划布局的经典理论和精湛的建造技艺,集中体现了闽北特色风情和传统文化,掌握着闽北古建筑工艺的民间匠师则是这一技艺的重要传承者。 一方面是古建筑人才的严重缺乏,另一方面是大量的古建筑急需修缮和重建。记者从市住建局村建站了解到,经过前期摸底调查,在我市从事过古建筑修建的工匠并不多,年龄层更是老化。 据了解,大多数工匠年龄在40-60岁之间,“80后”只有4位。古建筑工匠需掌握的技术要比普通工匠多,比如木雕、砖雕等,且工作周期长,难度大,让不少年轻人对古建筑修缮工作望而却步。 此次开展的首届民间古建筑工艺名匠评选,凡从事古建筑工艺工作10年以上(含10年),如户籍不在南平市的,须在南平市工作2年以上(含2年),在南平市辖区内从事古建筑、庙宇、廊桥、楼、台、殿、阁、亭、榭等建筑工匠及其他传统工匠,均可在本月底前到各县(市、区)住建局报名或拨打0599-8736152报名。 颜宏告诉记者,南平市首届民间古建筑工艺名匠经确定后,将被授予“南平市民间古建筑工艺名匠”荣誉称号,向社会公布,获得荣誉称号的工匠可优先承接南平市村镇范围内古建筑修建工程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