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火车站最初是个小木棚 建成时仅有两趟车
鹰厦铁路刚通车时,厦门站还是小木棚。
文/本报记者 徐景明 图/本报记者 王协云 近日,本报记者约请原南昌铁路局福州分局副局长兼厦门铁路办事处主任周修岳和原厦门火车站客运工程师、主任蒋明生,这两位70多岁的老人,对厦门火车站的前世今生侃侃而谈、感慨良多。说历史刚建成时只有两趟车 是“重点破坏目标” 1956年鹰厦铁路通车,1957年4月12日,厦门站建成(第一代),但当时,它地位很低,“排名甚至在集美站的后面(上世纪90年代集美站停止办理客运),车也只有两趟,一趟到鹰潭,一趟到福州。”蒋明生说。 周修岳珍藏了几张照片,其中一张就是铁路刚开通时的厦门站:全木结构的一排小房子,甚至可以说是个棚子。几年后,这个棚子变成了砖瓦房,但总面积也就是1000多平方米。 “当时正处于两岸对峙的特殊时期,除了客运,厦门火车站还担负着大批军需、重武器、兵源和物资装卸、转运。”周修岳说,“正因这样,厦门站一直是‘重点破坏目标’。1958年的炮战,一发炮弹击中火车站南侧线路和机车,火车司机不幸重伤。广大铁路职工发挥‘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连夜修复被毁设施,保障了车站的运营。”在随后的近20年里,厦门站发展缓慢,直到1976年,才增加了一趟上海车。忆变化铁道部来一位领导 站房就变大一点 现在市民熟知的厦门站,是1983年5月翻建的(第二代)。在周修岳提供的老照片中,当时的厦门站已经亮起了霓虹灯。 1980年,为了决定厦门火车站到底修多大,各方还进行了一场“较量”。 “当时审批建设规模,上级只允许我们按照客流量来建,那时候每天才1500多人。”周修岳说,“一算,只能建4000平方米,规模真的很小。我们就琢磨:厦门特区,将来一定会有飞跃式的发展,4000平方米的车站怎么够用 ” 当时的铁道部的部长、副部长先后来了6位。在积极争取下,铁道部来一位领导,站房面积就增大一点。最终,建设规模达8000多平方米,和当时上海站旧站差不多,算华东地区比较大的客运站。当时车站内外的设施也超前,比如站内预留了自动扶梯的位置。看现在新一轮改扩建启动 将成综合交通枢纽 300万、500万、700万……进入新世纪,厦门站的客流经历了跳跃式发展,尤其是福厦、龙厦、向莆、厦深铁路相继开通后,厦门站客流到发总量继续爆发式增长,2011年首破1000万人次,去年,已达1383万人次。曾经“排不上号”的小站,已经变成南昌铁路局管内排名第三的大站。在发展过程中,厦门站还积极进行周边商业开发,比如率全国之先引进外资建设周边酒店、商场。 “厦门站早就应该启动新一轮改扩建。”周修岳和蒋明生看法相同。现在,看着火车站南站房已经雏形初现,两位老铁路人都觉得很高兴。 最新的数据显示,新厦门站主站房总建筑面积2.76万平方米,旅客进出模式与机场、厦门北站模式相同,最高聚集人数可达4000人/小时;站场规模扩大至5站台9股道,列车接待能力大幅提升。建成后,厦门站将拥有南、北两个广场,配合多条道路纵横站区,形成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中心。 【逸闻】驻厦部队来帮忙 事迹上了《人民日报》建设过程中,也有佳话,还上了《人民日报》,称赞厦门站建设是“军民共建的好典范。” 原来,1981年厦门站在建设过程中,进度比较慢。周修岳说,当时“车站建设是按进度给钱。”1982年春运,一场“军民座谈会”,给火车站的建设带来转机。“当时驻厦某部队的领导看到建设进度这么慢,就说,要不要军队帮忙搞一些外围工程 结果一拍即合。”周修岳说,“原本施工的工人大概只有四五百人,军队来帮忙,一下子多了14000个劳动力,效率蹭蹭地就上去了。”就这样,1983年5月,厦门火车站站房和一万多平方米的站前广场,比原定工期提前了一年交付使用。 【数据】客运到发量 十年翻一番蒋明生说,厦门站建好后,改革开放的进程日益加快,外来务工者逐渐增多。“在鹰潭、福州、上海车的基础上,1985年增加了南京车和合肥车,1989年开始有南昌车。”蒋明生说,“客流一下子就增长到每日三四千人。春运压力也随之而来,尤其是1988年至1991年,买不到票、坐不上车的问题出现了,去上海都叫‘战上海’(取自老电影《战上海》)。” 蒋明生回忆,当时运力不够,厦门站也开过棚车(也叫闷罐车),20节车厢一趟装4000人。“棚车没座位没厕所,就一个小窗户透气,条件太差了。”他先后写了几篇报告。厦门方面也意识到铁路运输的问题所在,一同想方设法提高运力。厦门站逐渐开出了郑州、昆明、西安、北京等方向的列车。 “1990年厦门站客运到发量113.4万,2000年是254万。最开始厦门站两个700平方米的候车室,开一个就够用。到后来,连站前广场都慢慢变成了候车室。”蒋明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