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教化的清代“禁赌碑”
顺昌县高阳乡花桥村日前发现一块清同治年间的禁赌碑刻,碑名为“永垂禁碑”。这块设立于百年前的“禁赌碑”,不仅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对于公德教育也有现实意义。昨日,笔者来到花桥村,一睹石碑真面目。 据村中老人介绍,这块碑立于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碑高1.24米、宽0.58米,虽历经140余年,大部分碑文仍清晰可辨。据碑文所述,当时这一带,常年发生匪类聚赌、乞丐强讨现象,影响百姓安居乐业。一些有威望的老人向官府禀明,故官府出台禁令,将全乡三十六坊分为十八甲,于每年农历六月十六到十九举办庙会,由十八甲轮流操办乡戏,期间禁止匪类和乞丐生事,以教化百姓行善积德,辟除好吃懒做恶习,并将此规刻于石上,以便代代相传,永不得废除,故为“永垂禁碑”。 在碑文落款一列,清楚地刻着“同治丁卯六年十月”等字。从碑文还可看出,此碑为复勒碑,原碑为木碑,于同治二年(1863年)毁于火灾,其后匪类、乞丐又生事,故复立石碑,恢复联甲。目前,此碑嵌于花桥村步云庵右侧墙壁。老人回忆,此碑原立于庵外,后遭人为破坏,碑座与碑身分离,村民将碑身嵌于墙上,才得以保存至今。 有史料记载,步云庵始建于南唐保大元年(公元943年),重建于清同治三年,至今建筑主体仍保存完好,庵堂梁壁上的木刻雕花栩栩如生。在庵前有一座廊桥,取名“花桥”(故此村名为花桥村),桥头建有戏台。据步云庵理事会会长周水生老人介绍,步云庵主祀“暨公老佛”,每年农历六月十六都要举办庙会,会期三天,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搭台唱戏,方圆百里百姓纷至沓来,场面十分热闹。民国以后,庙会改为农历六月十三到十九,由各村派代表成立花桥村步云庵董事会,实行民主管理,操办搭台演戏事宜。戏剧内容大都以教育大家孝顺父母、团结友爱、多行好事为主。改革开放后,步云庵董事会改为步云庵理事会,庙会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如今,“花桥庙会”内容更加丰富,时常邀请建瓯、建阳及浙江等地的民间戏剧团体前来演出,成为当地村民一项文化娱乐活动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永垂禁碑” 是古代地方政府寓教于乐,教化、正面引导治理模式的重要实物凭证,而这种联甲禁恶、引导教化的柔性政策,时至今日仍具现实意义,也为研究古代地方治理方式提供了重要依据。 步云庵 碑嵌于步云庵右侧墙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