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要准备打仗消灭日本军国主义 这是为日本好
二、经验主义是创新发展的大忌,摆脱羁绊一定要超越思维定式。 近代中国,闭关自守,即使国门被列强洞开,“睁眼看世界”逐步成为上下共识,但甲午战争前后,中体西用的思维仍主导整个朝野。经历了明治维新的日本,迅速崛起,已经成为东亚具有扩张野心的资本主义强国;而此时的大清朝,依然以“天朝上国”傲视“蕞尔小邦”在军事战略指导上更是没有方向。 在推进军事变革上,只引装不纳制。日本按西方军制全面改造军制,从作战指挥、军事训练、勤务保障等方方面面实现了近代化。而清军还是沿用冷兵器时代的制度机制,用管理陆军的办法管理新式海军,虽然进口了大炮军舰,制造了一些武器弹药,也换了军装,训练了新军,但总体上在军队军制、军事指导和作战方法上远远落后。在战略预判、有针对性备战上铸成大错。 在发展装备上跟进意识不强,不适应紧迫战争准备需求。1890年,北洋水师2000吨以上的战舰有艘,共计吨位2.7万多吨,日本海军2000吨以上的战舰有5艘,共计吨位1.7万多吨。而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海军的总吨位达到了6万多吨,北洋水师却没有增添任何舰只,且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火力弱、射速慢、航速迟缓。而且北洋水师的舰上火炮炮弹不足,质量不好,型号不一,有药无弹、有弹无药的问题突出,有的打不响,有的中敌舰而不裂,有的根本无法装入炮膛。黄海战前半个月,英国驻华公使赫德在给本国政府的报告中说:“当前的难题是军火,汉纳根(北洋舰队的英国顾问)已受命催办弹药,他想能凑够打几个小时的炮弹,以备作一次海战,在海上拼一下,迄今无法到手,最糟糕的是,他恐怕永远无到手的希望了。” 主观主义、经验主义永远是新生事物的绊脚石。一百多年来,世界军事变革一刻也没有停止。我们要汲取历史惨痛教训,用敏锐的思维、宏阔的视野感知世界、跟进变革。海湾战争以来,战争形态和样式急剧变化,美军近年来相继提出“网络中心战”、“空海一体战”、“全球军事打击”等军事战略,军事指导理论变化之快前所未有。我们既不能原地踏步,也不能亦步亦趋地追赶,而要立足自身条件,搞清楚强敌是谁、从哪里来、用的什么武器、软肋是什么,有针对性地进行战争准备,充分发挥我们的优长,瞄准敌人的死穴,只要敌人敢于来犯,就要确保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三、当前的威胁主要来自海上,但应对挑战一定要超越海洋。 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史上,都是围绕逐鹿中原争夺王权、巩固政权,历代统治者从来都仅仅是把海洋作为天然屏障,从不予以重视。1840年,英国舰队从海上打开了中国国门,列强随之破浪而来,清政府仍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海权时代的到来,迟迟不能超越大陆意识、陆战思维,造成战略视野狭隘、军事指导落后、装备发展迟滞,成为最终彻底失败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长期不重视发展新军种。直到年,日本侵犯台湾后,朝野大惊,才引起了一场海防大讨论,李鸿章上了一道《筹议海防折》,充分陈述了海军海防问题的重要性迫切性,进言呼吁购买铁甲巨舰,但清政府不以为然,不予采纳。也是年,好不容易建起来的福建水师在中法战争中全军覆没,光绪帝才颁布“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的上谕,成立了海军衙门,组建北洋水师,但投入远远不够。截止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李鸿章用于修筑炮台、船坞和筹建海军购买舰船的费用总计3500万两白银,仅占同期清政府财政开支的2%,远远低于同期陆军的军费开支;同时,清政府依靠少得可怜的关税厘金来维持海防建设,拆东墙补西墙。 另一方面,没有海权思想,没有清晰的建设运用海军的战略思路。长期固守“以陆制海”、“陆主海从”的作战思想,认为“战不如守,而守即为战”,列强虽从海上来,但“不必与战于海”,而应“不争大洋冲突,只专海口严防”,仅仅视海军为专防内地向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