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大户的“三盼”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昨日清晨5点多,天还没亮,建阳市回瑶村种粮大户曾雄香就带上人,驾驶着高速插秧机下田了。这段日子,他培育的一万多盘早稻秧苗陆续下田,忙得不可开交。 曾雄香,建阳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省十大种粮售粮大户之一。这些年,他逐年扩大种粮面积,从最先的自己种、雇人种发展到现在的组织合作社全程机械化种植。如今,他组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已拥有各类机械250多台(套),流转土地3000多亩,其中个人参与流转的就有1400亩。 “按照合作社目前的机械化水平,我再多种个一两千亩田完全没问题。”曾雄香很想进一步扩大种粮面积,但他也有些顾虑:扩大规模需要投入,需要设施用地,需要更多的订单,而这些对他来说都是未知数。 一盼:资金充裕 资金短缺,这是困扰曾雄香的首要问题。 目前,流转一亩土地费用平均在五百元上下,以曾雄香个人参与流转的1400亩地为例,光这一项就要支付70万元,再加上购买化肥、农药以及工资等各项费用,1400亩地从种到收要花费150多万元,数目不小。 农业生产周期性长,流动资金就显得非常重要,向银行、信用社贷款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借出来的。“去年,靠着接了省里的一个农业项目,总算贷到了几十万元。”曾雄香笑着说,这是他从事农业生产以来贷到的最大一笔款,后来,他就拿着这笔钱先用到流转土地上去了。 在向金融机构贷款比较难的情况下,曾雄香只能靠一季一季的利润慢慢积累,但由于逐年扩大生产规模,这几年赚来的钱都用到添置农机、兴建烘干厂等生产设施方面去了。因此,曾雄香也常常向亲朋好友借些钱周转,像去年生产用的地膜等农资,他还是卖了粮拿到钱后才还上的。 由于资金压力大,曾雄香虽然很想多流转一些土地,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希望像今年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规定的“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这类惠农政策自己能够早点享受到,盼着能有个专门的金融机构,多扶持一下像自己一样的大户。 二盼:订单多些 订单多少,是困扰曾雄香的另一问题。 “这些年来,我可以说一直是‘提心吊胆’在种粮。” 曾雄香解释说,他去年种了1000多亩水稻,收获粮食60余万公斤,按照有关规定只能拿到10万公斤左右的订单,剩下的50多万公斤要自己消化,这么多粮要卖到哪里去 “好在经过不断追加,最终拿到了近五十万公斤的订单,剩下的加工成生态米拿到市场上出售。” 用曾雄香的话来说,订单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他种粮的积极性。今年,他准备种粮1400多亩,预计收成七八十万公斤,虽说粮食部门一直以来都很关照像他这样的大户,但由于不确定自己最终能拿到多少订单,心里还是没底。 “粮食订单按种植面积分配到户,不少只种一两亩粮食的农民拿到订单后却不用,而大户想要这些订单却拿不到手。”曾雄香也知道储备粮数量毕竟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生产出来的粮食都列为订单粮,但他还是期盼粮食部门在分配订单时能向大户多倾斜一点,毕竟这样有利于发展规模种粮。 “最好能在年前就给足订单,我吃下‘定心丸’后肯定会去多流转一些土地来种。”他笑着说。 三盼:用地不难 农业生产设施配套用地,对曾雄香来说也是个难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曾雄香现已建起办公楼、机库和烘干厂、育秧厂等一批生产设施,大约占地10亩,但由于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曾多次遇到劝拆。他开玩笑说:“这就是成长的烦扰。” 曾雄香坦言,像他一样,目前几乎所有大户建的机库、烘干厂等设施都没有合法用地手续,有的建在自家承包地,有的则建在流转来的土地上,只要不发生矛盾和纠纷,镇村一般都不会管,否则项目就搞不起来,从而影响到规模农业的发展。 “农业生产本来就有风险,如果再不允许建设配套设施,风险就更大了。” 曾雄香告诉记者,去年10月,省上有关部门发文给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者在设施用地方面开了“绿灯”,但他认为真要做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目前,曾雄香缺少的生产设施还有冷库、粮食储存库等,好在建阳市领导答应会帮忙解决用地问题。 “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承担着‘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责任。” 曾雄香盼望相关部门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新情况,加强调查研究,从审批、规划、监管等方面出台一些好办法,规范设施农业用地问题,“从个人角度来说,还是盼望着能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地方兴建各种设施,因为这有利于生产加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