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于形更美于“心” 沙县美丽乡村建设巡礼
●本报沙县记者站 茅露姬 刘静云 宽阔的水泥路直通农田、白墙红瓦的小洋楼整齐划一、青砖铺设的休闲步道绿阴环绕……像这样的美丽乡村,在沙县比比皆是。 作为三明地区唯一一个省级“一事一议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沙县按照“尊重主体、尊重规划、尊重自然”原则,乡村建设内外兼修,全县第一批30个美丽乡村试点村发生喜人变化,诠释着“美丽乡村大家共建,碧水蓝天世代共享”的美好愿景,探索出一条美丽乡村建设的“沙县经验”。 乡村的美丽行动 漫步沙县夏茂镇俞邦村,村后山的登山步道、鱼塘改造的休闲钓鱼台、村民筹资修复的古廊桥……移步皆是美景。 绿水青山即金山银山。“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农业产业发展,去年,村农业专业合作社创产值1200万元、利润400多万元。下阶段,村里还要引进休闲农庄,发展乡村旅游。”俞邦村党支部书记俞广清说。 俞邦村是沙县众多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之一。2013年10月,沙县作为省级“一事一议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全面拉开美丽乡村建设序幕。重点围绕304省道、205国道沿线基础条件好、地理位置特殊的10个县级典型村,20个沿线重点整治村,初步形成了两条美丽乡村示范带。注重保护村庄原始风貌,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和“一村一韵”。清理房前屋后杂物,有序堆放柴火,规范晒衣架,实施家禽家畜圈养。提倡“雨污分流”,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养殖业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实施无害化卫生户厕建设或改造,合理配建水冲式公厕。 一系列举措加快了美丽乡村的建设步伐,目前,沙县30个试点村共种植苗木5.2万株,绿化面积近30万平方米,改造或兴建公厕25座,河流治理20余处。 村民当 “主角” 美丽乡村的受益者是村民,建设主体也是村民。高砂镇渔珠村河道改造原先挡墙底宽设计为0.7米。村民们担心这样的设计无法抵挡洪水,提出拓宽的建议。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后,及时调整设计方案,挡墙底座拓宽为1.2米。 渔珠村美丽乡村建设尊重村民意见,得到的是村民的信任。“在河道改造实施过程中,涉及17户5亩的田地征迁,村民无偿地将自家田地让了出来。”高砂镇副镇长、包村干部刘涵说。 夏茂镇俞邦村村民筹资70多万元修复古廊桥;高桥镇新桥村村民自筹资金近100万元,对60多户村民庭院进行了统一规划和改造;青州镇澄江楼村建湿地公园,村民移栽自家种的果树……一次又一次,沙县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充分尊重民意,收获的是民心。 为了让文化点亮田园生活,沙县完善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农村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和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村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各类公共服务。 让美丽延续 走进沙县高桥镇明洋山新型社区,一幢幢别墅林立,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我们社区每人出资200元,作为村美丽乡村建设垃圾处理长效管护基金。”高桥镇明洋山新型社区管委会主任陆德灶说。 为维护好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沙县设立美丽乡村长效管护基金,采取“本金不动、收益统用”的模式,解决公共设施管护资金来源。同时,成立美丽乡村管护理事会,理事会成员主要由村热心老党员、退休干部组成,分别负责环境卫生、花卉苗木、公共设施管护,开展农户家园清洁评星评级、公共场所网格化分区管理等活动,形成人人共建共管的氛围。 美丽建设不止步。沙县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落实“门前三包”,对生活垃圾集中定点归位。统一配备垃圾桶、保洁员,并由社会组织或个人承包垃圾清运。由县统筹,制定实施方案,开展监督检查,实行“以奖代补”。 目前,沙县171个村建立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实现“户保洁、村收集、乡转运、县统筹”,农户受益面达9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