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变奏曲”
资料图 “高考”是每个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词语。恢复高考制度三十多年来,它已不仅仅是一场考试,凡是经历过它的人,都有自己的感触和难以磨灭的记忆。高考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这个词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人的酸甜苦辣…… 1.70年代末: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场白” 有人说,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因为在这一年,中断了10年的高考得到恢复,开启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新时代。 “从那时起,再也不用按家庭出身为标准,推荐上大学了,我们面对同一份高考试卷,参与公平竞争,人与人后天存在的不平等被解除了。”今年54岁的王先生想起当年的高考经历,感慨无比。 “1977年,恢复高考后,有570万考生带着积聚10年的渴望和梦想涌向考场,而录取人数是27.3万,录取比例为29:1,这实在让人惊叹。当时,有不少老师和自己的学生一起参加高考,那时候,高中只有二年制,我恰好就是高二年,也是文理分科,但因为备考不充分,我那届80多个学生,最后考上大学的,包括上师专的,一共就2个人,成绩达到中专线的也只有3、4个人。”王先生说。 现在从事个体经营的翁先生说:“当年不管是大学,还是专科、中专,考上的人第一感觉就是捧到铁饭碗了,就像现在考取公务员一样。因为当时毕业后都是国家统一安排工作,所以考上大学就觉得一辈子不愁工资,生活踏实了,全家人都跟着高兴,都觉得光荣,放鞭炮是免不了的,家里条件好一点的,会以过节的标准,宴请亲戚朋友,一起庆祝。” 2.90年代:从“双轨”到“并轨” “我是1995年参加高考的,那时也是文理分科,除了语、数、英统一,文科还要另考政治、历史两门课,理科要加考物理和化学,地理和生物都放在会考范围里。”倪先生说,1995年,大学已经有了本一、二、三线的划分,班里50多人,考上本科的才10多人,录取率并不高。 “1996年起,国家从不收费的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委培生、自费生双轨并存的局面,转向试行统一标准、统一政策的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1997年,高校全面并轨,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30%,甚至50%。”谈到这里,倪先生笑着说:“我算是运气好啊,赶上低学费的末班车,我读大学一学年的学费是800多元,但后两年考上大学的学弟学妹们学费就涨到3000多元一学年。”从免费到收费,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到大规模的扩招出现,高考在渐渐与社会变化相接轨。 3.新世纪:扩招与深化改革 9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人。到了2002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275万人,增幅高达154.6%。扩招初期,人们曾欢呼“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模式”。因为,扩招让更多的人有了走进大学校园的机会。 “现在似乎人人都可以上大学,但高考的压力并没有就此消失。”去年刚从大学毕业的小林说:“我高考那年,家长陪考大军还是相当庞大,带队的老师事后跟我们说,她比我们还紧张。” 2002年,3+x的考试方案在全国范围推开。至今,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高考仍旧是3(语、数、英)+文综/理综制度,同时,不论是考试科目,还是考试内容,都开始走向开放和多样。考生选择高校也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利。在考试内容上,自2003年北京、上海两地试行高考自主命题后,近10年来,许多省的高考都有了各自的高考试卷,其中最能体现地方特色的是高考语文,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让高考改革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热点。近期,有教育专家透露,国家正在酝酿出台高考改革方案,探索的方向是:减少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而在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方面,一是普通高校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二是加快推行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这都将有利于消除“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减轻学生应试压力。“没有人能回避高考制度所存在的弊端,正如没有人能否认这种相对公平的竞争方式带给整个社会的好处。”总之,高考是必定的它也是不停被争议着、继续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