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人数全省厦门最多
□早报记者 丰晓飞 文/图 社工(全称社会工作者)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辅助力量,被喻为社会的润滑剂。厦门市民政局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8年启动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以来,截至去年12月31日,全省共7580人报名参加考试,顺利通过的仅1534人,其中厦门占了一半多,共有788人通过考试。这意味着厦门是全省社工人数最多的城市。 现状 多半社区一把手持有社工职业证 6月20日一大早,租住在前埔的陈丽丽,如约与医生和护士赶到金鸡亭小区居民老郑家里。在医生、护士忙着给老郑量血压、听心率、测体温、做护理时,陈丽丽细心登记完检查数据后,又忙着为老郑做早餐、打扫卫生…… 老家山东菏泽、毕业于厦门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陈丽丽,已于去年底拿到了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目前供职于厦门一家专门从事居家养老专业服务的社会工作机构。她认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亲子沟通障碍、单亲家庭儿童心理疾病等一系列问题,如今持续凸显。“社会工作者起到的作用,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润滑剂、缓冲器,势必将成为未来整个社会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自从厦门2007年被列入全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试点以来,“社工”这个新职业已开始在厦门“萌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在化解群众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厦门市民政局局长刘平介绍说,厦门市立足实际,在开拓创新和扎实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截至6月中旬,厦门已有7家登记注册的民办社工机构,今年上半年民政部开通的社会工作者登记信息系统中,厦门全市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已有七成进行了网络或现场登记注册。” 2008年启动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以来,截至2011年12月31日,厦门共有3880人报名参加考试,就有 788人顺利通过考试,其中,初级职称的189人,中级职称的599人。刘平说,作为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这些持有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证书的“社工”,主要分布在厦门的各个基层社区,直接服务于市民。“目前,厦门各个社区的居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已有多半是‘持证上岗’。” 刘平介绍说,为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社会工作服务,厦门市自2010年起就已通过降低登记门槛、简化登记手续、奖励先进机构、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民办社工机构的发展。“目前7家已经注册登记的社工机构都已接受了政府购买项目扶持,包括课题研究、社工服务项目和社工培训项目等内容。”刘平举例说,作为厦门首家注册的民办社工机构——湖里希望社工服务中心自2008年5月成立以来,月均服务百余人次,累计开展个案咨询达1000多例,并在服务中对生活困难对象给予收费减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此,民政局还成立了厦门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作为专门的社会工作行业组织,推进社会工作行业的规范,维护社会工作者的权益。” 误解 不少人误将社工当义工或志愿者 义工和志愿者已为人们所熟悉,但社会工作者这个职业,很多人却知之甚少。即便大批的专业社工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中,但在不少人看来,社工就是义工或者志愿者。 厦门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副会长赖佳曾介绍说,严格意义上说,社工是社会工作者的简称,他们通过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和群体提供困难救助、矛盾调解等服务,并以此为职业,是一种有偿劳动。 “义工是义务工作者简称,也称志愿者,顾名思义就是义务工作,就是指基于社会责任及义务,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无偿参与社会服务的人员。” 赖佳曾说,社工与义工或者志愿者的区别在于,社工是受薪人员,也就是说社工是拿工资的,而义工或志愿者则是无偿付出,没有任何报酬。“社工需要有从业资格,就像律师需要有律师资格证书一样,而义工则不需要,只要是自愿的助人活动都可以看做是义工或志愿者。” 据赖佳曾介绍,如今在深圳、广州、上海等地,社会工作者正悄悄地成长为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职业群体,“他们活跃在社会福利、社区矫治、司法等各个领域,并开始逐步向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心理辅导领域扩展”。 举措 将出台配套文件助社工队伍发展 “社会工作的范围已逐步扩展到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服务、就业服务、社区管理与服务、家庭婚姻服务、医疗康复服务、社会行为矫正、心理道德辅导、基本权益维护等方面,这也让社工的需求进一步加大。”谈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在厦门不断成长壮大,陈丽丽称目前针对专业社工的岗位设置、待遇落实等保障机制,还没有明确的规范文件出台,造成了原本一些社区招聘的大学生社工来去匆匆,跳槽现象极为常见,“由于缺少岗位开发、服务购买、机构培育等方面的相应政策依据,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良性发展”。 记者从厦门市民政局了解到,厦门即将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及有关岗位设置、财政支持和发展民办社工机构等配套文件。该《意见》针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程度的有关人才教育培训、岗位设置和人才使用、人才评价和激励、民办社工机构培育发展及组织领导等若干问题,不仅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归纳,还提出了原则性的对策。 “社会工作是文明社会和发达社区的重要标志,是政府和非政府机构针对有需要的人、群体或机构,借助专业化技术促进与外在环境达到适应性平衡的过程。”针对厦门市即将出台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集体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巨东红认为,一个称职的社会工作者要具备三个关键点,一是要职业化;二是社会工作者能够用专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为受助者服务;三是社区工作者能够整合资源,调动医疗、法律、志愿者等资源,形成服务网络,为受助者提供全方位服务。“现实生活中,社工在社会管理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延伸政府为民服务的触角,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一系列社会问题也要社工来提供专业的服务。” “合理的岗位开发,是壮大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基础性工作。”巨东红表示,一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事业单位,要通过岗位调整和增设,配备专业社会工作人员;另外要积极培育民间社工组织,降低登记门槛,鼓励发展。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加大对社会工作的财政支持。“通过公共服务社会化,政府部门逐渐将大量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从工作职能中剥离,交付给专业的社工机构去打理,此举不仅能有效地促进社工机构的良性发展,更有利于现有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存量提升,促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 ■链接 湖里: 启用民办社工机构 作为民政部命名的第一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区之一,湖里区逐步建立起“政府买单,居民享受专业社工服务”的模式,截至目前,已先后向社工机构购买了“援助单亲妈妈家庭”、“居家养老”、“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关爱残疾人”等4项专业社工服务。去年7月,湖里区正式启用了民办社工机构“孵化园”,在对入驻“孵化园”的民办社工机构实行场租、水电费减免等优惠政策的同时,“孵化园”针对民办社工机构,定期培训社工、志工、义工,在慈善、优抚、教育、养老、助残、社区矫正、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安置帮教、戒毒康复、心理调适、婚姻家庭等领域推行专业社工服务、孵化社工组织。 “到2020年,湖里区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将达1000人以上,社区专职工作者中有40%以上获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湖里区民政局局长章再耕介绍说,湖里区将再培育10家以上的民间组织从事社会工作服务。湖里区目前共聘有105名通过职业水平考试的专业社工,还有6000多名劳动保障员等从业社工以及2万名社区志愿者,“到2013年,湖里区的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要达到常住人口的1.8%,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思明: 设社区社工服务站 思明区则通过引入专业社工开展专业服务的方式,在辖区10个试点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无讼社区”、“为老服务爱心桥”等主要内容的服务活动,并有效整合具有社会工作性质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在社区设立“社区社工服务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