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连续三年完成水利投资增幅均超30%以上
截至7月中旬,我市连续3年完成水利投资增幅均超30%以上,特别是2012年、2013年,投资额度比上年都增加6亿元以上,其中2013年达到24.73亿元,创历史新高。市本级财政投入水利资金比2012年增长超过四成。 尤溪兴头水库在市县两级超常规运作、特事特办共同努力下,采用“交插申报,并联获批”的方式,以9个月时间完成了项目前期工作,在全省创造了中型水库项目前期工作当年立项、当年开工的先例。这是我市建立水利常态化服务机制,促进基层水利持续发展出现的可喜结果。 我市建立领导负责制,成立重大水利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实施水土流失治理领导挂钩负责制,使工作机制常态化,全力推进水利项目建设。建立投入增长机制,从上年起三年内每年市财政投入1000万元,助力打造一批水土流失治理示范工程;投入140万元为每座小型水库聘请一名管理员,加强水库巡查管理,提高安全保障;投入200万元打造农村饮水安全精品工程,让更多群众早日喝上“放心水”。同时建立督查通报制度,采用约谈、通报等方式督促项目建设进度落后单位,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市、县两级水利部门常年分别组织水利专家和技术骨干主动送政策、送技术上门,组建了5支水利工程技术服务组,聘请离退休水利专家担任水利项目工程督察员,指导解决技术问题,督促建设进度,促使服务机制常态化。特别是开通水土保持审批项目“绿色通道”,采取快速审批、提前介入等方式,服务企业加快水工程审批项目流程,促进项目早开工、早完工。捆绑生成区域性、流域性同类项目,加快防洪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确保有适量的项目储备。调整征收江海堤防工程维护费标准,减缓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减轻企业负担,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各地逐步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全面恢复12个县(市、区)的乡镇水利工作站。针对农村饮水、小农水等小型水利工程“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在全市积极推行组建769个农民用水户协会,推广农民质量监督员制度和“五民工作法”,聘请小型水库管理员,确保水利工程有人建、有人管,长期发挥效益,促使水利管理机制常态化。 由于建立了水利常态化服务机制,投入建设运行的惠民水利项目逐年增多。从2011年以来,我市为159座病险水库“强筋壮骨”,完成了除险加固;对137.4万亩的水土流失地进行了综合治理;有20条累计长度达66.4公里的中小河流完成了综合整治;解决了94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难安全问题;实施了1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建设;建成了101公里防洪景观工程;连续三年大幅度增加水利建设投资,仅2013年就完成投资24.5亿元,同比增长31%。 2011年至今,累积争取省级以上补助资金31亿元,是整个“十一五”向上争取资金的2.6倍,大大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让三明水更清、山更绿、居更美,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明市水利局荣获2012年全省水利基层服务组织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巫瑞万 罗禄强 邱元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