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泉州企业遇10起贸易战 涉金额2976万美元
贸易壁垒向新兴产业蔓延 本报讯 (记者 刘文艳 通讯员 叶刚勇)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我国对外贸易的外部环境趋紧。来自泉州市外经贸局的数字显示,今年前6月,共有8个国家对泉州市启动10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共涉及13家企业,涉案企业大多为贸易公司,涉案金额约2976万美元,集中在美国对华晶体硅光伏产品反补贴一案,涉案金额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8.6%。 新兴市场贸易战增加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泉州市企业分别遭遇了美国对华晶体硅光伏产品双反调查、泰国对华进口非合金钢热轧平材进行保障措施立案调查、印尼对华进口h型钢保障措施调查、印度对华裸弹性丝纱进行保障措施调查、危地马拉对华镀锌板产品反倾销调查、澳大利亚对华晶体硅光伏模块或面板反倾销调查、巴西对华环形磁铁和指甲钳反倾销调查、欧盟对华冷轧不锈钢板反倾销调查等。 从今年前6月的几起反倾销案件来看,来自新兴市场的贸易战正在增加。发起贸易救济的国家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向巴西、印度、印尼、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扩散。此外,过去泉州市贸易摩擦案件所涉产品多为纺织、服装、鞋、陶瓷、箱包等传统产业,近年来不断向光伏、太阳能、钢铁等新兴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渗透。 反倾销成为泉州市遭遇贸易救济调查的主要形式。上半年,泉州市遭遇贸易救济调查10起,其中反倾销占了6起,反补贴1起,保障措施3起。 近九成企业丢了市场 “如果企业确定自己是涉案企业,但并不应诉,将被调查机构认定为不合作的企业,在调查中,确定倾销幅度时,不应诉企业往往会被裁定一个较高的惩罚性税率,从而失去竞争性,退出相关产品在该国的市场。”业内人士称。 据了解,在今年裁定的欧盟对华人造石反倾销调查一案中,市外经贸局与省外经贸厅和五矿商会联系,对重点涉案企业进行一对一应诉指导,最终申请人申请撤诉,欧盟决定终止对该案的调查,泉州市三家积极应诉的企业为自身发展争取了市场份额。 而未应诉的企业则往往会失去竞争性,省外经贸厅的一份抽样调查则显示,在遭受贸易摩擦影响的企业中,有近九成企业减少了市场份额,超过三分之二的企业失去了贸易机会。 应对反倾销有技巧 “面对反倾销调查等贸易壁垒,企业一方面要学会积极抗辩,争取对自己有利的税率;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提升产品和品牌,避免低价竞争。”市外经贸局相关人士表示。 据了解,为帮助企业更好的应诉,市外经贸局对涉案企业进行了系列回访活动,密切跟踪涉案企业应诉情况,及时总结企业应诉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依法依规指导企业应诉。 此外,市外经贸局相关负责人也提醒企业要提前做好防范,避免一些低价报价单成为对方起诉材料中的证据。“如果某行业的产品在出口中呈现大幅低价竞争态势,该行业内企业应提防进口国生产企业的询价行为。” 同时,出口企业要注意保存相关出口资料,在反倾销的案件调查中,如果出口企业能够证明起诉方企业(即调查国国内生产商)长期大量从中国进口涉案产品,起诉方就可能会被认定为关联企业,从而丧失起诉方资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