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我们观后感:后来的我们,没有在一起

八卦小侦探
2018-04-27 11:40:39

“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只是那种温柔,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07年,我刚到北京,那时候,KTV还是最流行的娱乐方式。无数次深夜的KTV里,这首陈奕迅的《十年》几乎是每次的必点歌。

女生的必点歌里,刘若英的《后来》也是很多人的最爱,“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 我曾一次次静静坐在北京KTV花花绿绿的灯光里,看喝醉了的朋友们,在烟雾弥漫的空气中,流着泪嘶吼着这些词句。

那时候我并不懂,爱情到底为什么让人那么纠结?既然还爱着,干嘛要分开?既然分开了,干嘛还爱着?我想,也许那些KTV里深夜哭泣的男男女女也闹不明白,但是,他们都怀着这种疑惑流着泪,宣泄完心中郁结,默默整理完失态的表情,又默默走进北京灰蒙蒙的现实中。

刘若英的导演处女作《后来的我们》,剧情几乎是陈奕迅的十年,照进刘若英的后来。两个从小城市到北京的小镇青年,见清和小晓,在北漂的过程中相互取暖,后来,他们成了更好的人,只是两人的爱情在努力打拼的过程中,被残酷现实的辛酸细节,一点点腐蚀磨损。

这部电影,和那两首歌一样,让人无法抵挡住流泪的冲动。

对于像《后来的我们》这样的题材,我是怀着一种特别复杂的心情看的。因为同样从小城市到北京漂着的北漂,因为曾经同样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过,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如同在异乡吃一道家乡菜,又怀着久违的渴望,又生怕味道不正宗。

看《前任3》在电影院痛哭流涕,你还是不要去看《后来的我们》

好在,电影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扎实的现实质感。而这种北漂生活中似曾相识的细节,一下子击中了我。

07年,见清和小晓在春节回家的绿皮火车中相遇。同一年,把我从家带到陌生的北京的,正是那列熟悉的绿皮火车,十年过去了,我甚至能从电影镜头中闻到火车里熟悉的汗臭味。

两人住过的地下室和出租屋,我也曾蜗居过。我住过的破老小,和电影中一样,楼道里贴满搬家开锁通下水道的小广告,拥挤的过道堆满杂物,上方的晾衣绳七七八八地晾着衣服。没有窗户的小房间里,有为了让脏兮兮的墙保持美观贴的旧报纸,熟悉的电脑桌,架子床,隔断间糟糕的隔音,和半夜听到的不可描述的声音。无需刻意,这些细腻的细节自然因现实的沉重质感而动人。

看《前任3》在电影院痛哭流涕,你还是不要去看《后来的我们》

春节回家的情节也因为真实而格外动人。我也曾和他们一样,在春节前排除万难抢到一张火车票。十年前,我们还没有网上售票,我在大雪的清晨到售票窗口排队,买到了第一张回家的火车票,我尤记得,我举着那张粉色的车票离开的时候,整个队伍爆发出希望的掌声。

春节回家,少不了的是亲戚的询问,父母的担心。而改行学电影的我,也像剧中学游戏的见清一样,少不了承担父母“学这个是正经行业吗?能挣到钱吗?”的质疑。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