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8月26日讯(记者 夏巧鸿)不一定要城市发展的广阔天地,不一定是大有成就的成功人士,“小而美”一样是乡村青年成长成才的榜样典型。连日来,随着团市委“寻找乡村好青年”活动广泛开展,一批好青年被挖掘选拔出来。 “农二代”返乡当新型农民 从2010年毕业回乡算起,林敬钰已经和大棚蔬菜打了5年交道。 林敬钰是沙埔镇东盛村人,1988年出生的他从福建师范大学毕业后,就顺应父亲的召唤,回到父亲创建的绿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事农业生产”,成为一名新型农民。 回到老家后,林敬钰开始学习种植反季节大棚蔬菜的知识,并很快进入状态。巡查大棚,组织员工施肥、收获,每天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农村的生活是枯燥的,几乎每隔一两个月,就有青年员工离职。”为此,林敬钰以“青春关爱”为活动载体,帮助青年员工解决孩子入学难的问题,举办活动组织青年欢度重大节庆日,把员工留了下来。 然而,林敬钰并不满足于此。2013年,他和父亲一块把设施农业发展到国外,在澳大利亚建设1800亩种植基地,进行跨国农业投资,让福清的设施农业“走出国门”。 80后乡村医生扎根基层 上迳镇梧岗村有个80后乡村医生林正盛。2000年他从福清卫职校毕业后,便来到梧岗卫生所当起了乡村医生。这一干便是15个年头。 说着一口流利福清方言的林正盛其实是宁德市霞浦县人。 梧岗村总人口约2000人,由于青壮年都外出谋生,留在村里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刚开始,由于语言不通,林正盛每一次接诊都要请旁人协助翻译,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每天下班后,他都要到老人会听村民们聊天,学得地道的福清方言。 多年来,他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准备出诊的状态,在农村建立起随叫随到的“120”。一年冬天的晚上,他突然接到一个岭胶村病人的求诊电话,他背起医疗箱骑上摩托就往病人家里赶。由于心系病人,途中一个行人突然从路边闯出,他躲闪不及只能撞向路边,造成身上多处擦伤。受伤的他扶起车子又继续赶往病人家里,直至处理完病人的事情,才开始处理自己的伤口。 无数个日日夜夜,无数次在凌晨深夜接诊。“要不是到了万不得已,村民是不会找医生的。”林正盛没有一句怨言,无论烈日骄阳,还是狂风暴雨,只要乡亲一个电话,他都及时出现在病患跟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