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奖创办者于敏去世享年100岁 生平简介作品集
2014年10月13日中午,着名电影家、作家、文艺理论家于敏去世,享年100岁。于敏生前着有诸多作品,新中国的第一部故事片《桥》,一经问世,就一举拿下新中国电影史上5个第一。下文wed114结婚网就分享于敏生平简介与作品集。 10月13日中午,着名电影家、作家、文艺理论家于敏因病在北京医治无效逝世,享年100岁,于敏生前诸多作品。于敏原名于民,自1947年从事电影工作以来,他先后创作了新中国的第一部故事片《桥》、讴歌抗日女英烈的爱国电影《赵一曼》,以及《高歌猛进》、《我们是一家》、《工地一青年》等多部展现新中国工人面貌的电影剧本。他还着有长篇小说《第一个回合》、《千里从军行》、《风雨入华年》等,以及多部长篇报告文学和译着。
于敏生前照片
1949年,《桥》问世,一举拿下新中国电影史上5个第一: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写工农兵,给工农兵看”的人民电影;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为主人公的电影;第一部体现执政党知识分子政策的电影;第一部“反现代的现代性电影”。据于敏曾对媒体回忆,为创作该剧,他于1947年冬初到哈尔滨机车车辆厂体验生活3个月之久,此后创作了该剧本。于敏生前回忆,“当时招待所已住满,所内大厅中有圆柱,圆柱周围是环形的椅子。我占领了一个圆柱和环形椅。膝盖是我的写字台,环椅是我的宝榻。夜里,我屈身而卧,如虾米状,好处是不受干扰,翻身时,要站起来,转一个方向,再抱柱而眠。《桥》的初稿大约有一半是在膝盖上完成的。”1952年,于敏抱着写工人的志愿举家落户到鞍钢。在这25年的时间里,于敏创作了《老孟泰的故事》等多部报告文学,以及《高歌猛进》、《无穷的潜力》、《炉火正红》等多部电影剧本,它们无一例外地取材于我国钢铁工人及其家属的生活。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于敏与其他电影工作者一起创立了中国电影金鸡奖,并作为评选中的核心人物之一,同参加了13届评选。他提出的金鸡奖评选的“学术、争鸣、民主”六字方针和“六亲不认,只认作品;八面来风,自己掌舵;不抱成见,从善如流;充分协商,顾全大局”二十四字原则,至今依然引领金鸡奖的发展方向。有评论家认为,金鸡奖在电影界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与于敏的六字方针和二十四字原则是分不开的。 于敏简介 于敏,原名于民,生于山东潍县,毕业于山东烟台英语专科学校。中国电影编剧,小说家。2014年10月13日中午,于敏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于敏生平作品 于敏一度在上海当电影公司场记。 1938年春到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产党。先后任《新中华报》记者、鲁艺实验剧团副团长、延安中学教导主任。 1946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7年从影,同年进东北电影制片厂、电影局剧本创作所、长春电影制片厂。 1948年创作电影剧本《桥》。 1949年完成《赵一曼》。 1953年后创作电影剧本《高歌猛进》、《无穷的潜力》、《工地一青年》、《炉火正红》等。 “文革”后除创作小说外,还出版电影论文集《树人》、《探索》等。 曾在中国影协任职,并于1985年任中国影协顾问。 |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