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聚晋江 共商闽南语电影发展

绫小路義行
2012-07-23 10:21:48

  【导读】近日,第三届海峡两岸闽南语电影研讨会在晋江举行。海峡两岸导演、专家畅所欲言,讲出不少当今闽南语电影的秘密。

  台湾资深导演郭南宏揭秘《海角七号》《阵头》等电影卖座的主要原因;台湾著名制片人、皇朝影业负责人杜又陵直言要将研讨会的内容付诸实践,采取实际行动促成福建与台湾合拍电影……闽南语电影前景如何,当如何发展,让我们来听听导演和专家们的说法。

  郭南宏:

  闽南语电影要放眼大陆市场

  台湾资深导演郭南宏说,电影产业需要观众,除拍艺术片也需要商业片刺激市场,电影不是“毕卡索”,电影是群众艺术,导演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艺术追求去拍戏。

  郭南宏表示,1955年至1966年间拍摄的闽南语电影达1170多部,也培养了许多电影专业人才;其后彩色电影从香港引进台湾,导致台湾闽南语电影没落一段时期,直到2008年《海角七号》上映,台湾电影再度复活。《海角七号》《鸡排英雄》《父后七日》及《阵头》等电影卖座的主要原因就是融入大量生动深刻的闽南语对白,把原本不看闽南语片的观众和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观众也吸引进来。

  如何更好地开发和传播闽南语电影 郭南宏表示,最关键的是要重视行销和观众的反应,电影需要观众,闽南语电影产业要放眼大陆市场,这也是闽南语电影命脉所在。

  万仁:

  促进两岸影视业优势互补

  导演万仁说,在上世纪80年代琼瑶电影和武打片风靡的背景下,他执导了《苹果的滋味》。这部低成本的闽南语电影能够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是拍摄比较真实的电影,而且使得语言得到了归位。根据人物的性格和特点来运用语言,电影中使用了大量能够体现人物本性的闽南语对白,而不是配音。

  电影除了带给人幽默之外,还应该带给人反省和深思。万仁说,该电影用“削苹果事件”这种反讽、黑色幽默的手法,来反映现实,带领观众去思考和反省。

  “把福建市场掌握好,对台湾新生电影人才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出路。”万仁表示,福建市场潜力广阔,而台湾有较好的制作技术和推广服务等,希望透过闽台影视业在商业发行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影视业优势互补,联手推动两岸影视和文化交流合作的双赢。

  杜又陵:

  希望合拍闽南语电影

  台湾制片人杜又陵在大陆已摸索了十多年,从早期巩俐主演的电影《画魂》开始,就在大陆投石问路。他直言,海峡两岸电影研讨会已经进行第三届了,希望能够拿出更多实际的东西,能够合拍出闽南语电影。

  但对于两岸合拍业者来说,合拍还是不合拍,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杜又陵说,合拍片限制多,闽南语方言的电影为了符合有关方面的限制,剧本的创作又难免生硬。

  张晓方:

  要让讲闽南语的人喜欢

  中国电影家协会组联部副主任张晓方表示,大陆电影也有很多具有代表方言电影,只要有字幕解释,方言电影是不会被禁止拍摄和限制发行的。

张晓方说,曾经听过一种说法,目前世界上只有两种电影:一个是美国电影,一个是非美国电影,全世界所有的电影都在和美国电影打仗。但这并不是说,本土电影就没有空间,对民众来说,他们对于自己的周边事情还是喜欢的,《海角七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各种文化都有自己生存空间和理由。闽南语电影要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要靠宣传,让讲闽南语的人更喜欢,让非闽南语系的人了解。

■记者 庄诗莹 实习生 陈津铌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