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百年古厝群 排水系统好从未被淹过(组图)

绫小路義行
2012-07-25 10:02:32
厦有群厦有群"永不淹水"的古厝
 莲塘别墅,集美李氏宗祠是代表 莲塘别墅,集美李氏宗祠是代表
"永不淹水"的古厝群
排水系统质量优。排水系统质量优。

  台海网7月2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吕寒伟/文 陈巧思/图)北京近日遭遇61年来最大暴雨,但是身处暴雨中心的明代团城却无一处积水,距今近600年的明朝排水系统“功不可没”。

  在厦门,也存在着这样的古厝,它们分别在100多年前、400多年前就已建成。不管是50年难遇的暴雨,还是30年一遇的暴雨,它们都安然无恙,被称为“永不淹水”的房子。

  昨天,在厦门文史学家龚洁的带领下,导报记者探访这些古厝的排水系统。

  第一站

  集美李氏宗祠

  年份:始建于明代 面积:200平方米

  发现“猫穴”

  集美兑山李氏宗祠,因为出色的排水系统而闻名。

  60多岁的李阿姨和70多岁的张奶奶,异口同声说:“水再大,祠堂从来没有被淹过。”

  和莲塘别墅一样,李氏宗祠的排水口设置在天井里,但却是唯一的排水口,而且口径更小。倒一盆水落地,水很快被排干。“有时雨太大,水会上涨,再慢慢消掉。”李阿姨补充道。

  指着排水口,龚洁介绍,小小的排水口被称为“猫穴”,而房子就是“猫”,宗祠内,两侧各有一道 “猫弄”(筑起一道墙,小得仅容猫进入),意为猫玩耍的地方。

  那么,雨水排到哪里呢 龚洁说,雨水通过“猫穴”排到宗祠后面。以前,宗祠后面是大海,大海上有两块圆石,像猫的 “睾丸”,还有一条沙埂,像猫的尾巴,雨水从中间流出。

  发现“石龟”

  看似简单的排水系统,其实还有玄机。

  龚洁说,以前李氏宗祠重修之时,有人把地板挖开,发现地底下放置了一只约1米长的石乌龟。雨水从排水口流进后,遇到石乌龟后分开,再汇流排出。

  “这样可以避免排水产生滞留。”龚洁认为。规划专家林荫新解释,从大的泾量分流成两条小的泾流,排水应该会更快一些,还能延缓冲击力。

  最关键的还是地势。李氏宗祠坐西南朝向东北,龚洁说,东北是马銮湾,地势比较低,古人设计排水时都知道“水往低处流”的特点,会科学设计排水走向。

  尽管多年以后,宗祠后面的海已经被填起来,并且盖了房子,但龚洁说,原先海的形态还在,依靠自然排水系统,宗祠内的雨水还是可以排走。

  第二站

  莲塘别墅

  年份:1906年建 面积:近9000平方米

  不用扫 雨水自己跑

  “不管雨多大,我们家从来没被淹过。”昨天下午,66岁的陈招扬站在院子里说。

  莲塘别墅分为三部分:住宅、家庙和学堂,是福建省第七代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学家眼中“冠绝八闽”的古厝。

  虽历经百年风雨,但它依然“面容”姣好。天井四周的砖雕,松竹蕉梅、兰菊芍药清晰可辨;厅堂之上,百花图、百兽图依然动感;贴金木雕上的人物衣饰,同样生动传神。

  出色的品相和出色的排水系统分不开关系。屋顶是闽南特色的坡屋顶,再大的雨水降落屋顶,滑进天井,再从天井旁边的一个小洞自己流走,不用赶、不用扫。

  天井深约23公分,“雨特别大的时候,水会涨起来,最多10多公分,但从来不会涨上来”。

  “四步曲”雨水引入河

  看似神奇的排水系统,其实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天井里的水排进下水道。“以前下水道口有一个青铜盖子,可以挡住树叶等。”老陈说。

  第二步:下水道连通到外屋,里屋的水就顺着下水道,从外屋台阶下面的出水口流出。

  第三步:台阶下方流出的水,流入前面花园,一部分灌溉树木,一部分绕树流到围墙,从墙角的小孔排出。

  第四步:围墙外修有一条水沟,连通到旁边的小河,雨水快速汇入河水。

  “原来,莲塘别墅四周有小河环绕,种了很多莲花,必须坐船才能进别墅,被称为莲花洲。”龚洁介绍,莲花别墅的位置高,水很容易就顺着地势往河里走。

  像这样的排水系统,莲塘别墅内外有好几套。但是老陈说,后来莲塘别墅外的小河被填上土,建了房子,河域变小,再加上有些地方堆土,排水多多少少受到了影响。

  专家

  不会淹水的古厝还很多

  其实,像莲塘别墅、李氏宗祠这样排水系统好的房子,厦门还有很多。“以前的房子都是这么建的。”龚洁说。

  比如海沧新的红砖古厝,有500多幢古厝,每幢的排水系统都很畅通。同时,古厝群外有一个共同的管沟,把来自西片区、北片区和西北片区的水,引向马銮湾。

  “没拆之前,祥店有53幢古厝,有200多年历史,排水系统了不得。”龚洁介绍,他实地勘查发现,古厝群分为7列,每列之间都有一条排水沟,建房子可以,但不能破坏排水沟。

  翔安大嶝也有一片排水性能极强的古厝,翔安马塘类似的古厝也多得很。

  龚洁总结,这些古厝的排水之所以通畅,主要是屋主和工匠都很注意选择环境、坐向,把握往低流、往外流、往海流等原则,经过科学设计,最终只需要一个小小的口来排放。

  “利用地势的高低差,设计水的流向。”林荫新补充道。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