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归侨侨生包玉莲的从医之旅
笑对生活的“开心果”——小记归侨侨生包玉莲的从医之旅 67岁包玉莲现在每天仍然十分忙碌,坚守在岗位上“悬壶济世”,过着平淡而又充实的幸福生活。 1945年7月,包玉莲出生在马来西亚雪兰莪一个普通的华人家庭。1953年,她随父母举家归国,回到了老家屏南县长桥公社一个偏僻的村庄,那年她才8岁。 1964年9月,她考进泉州华侨大学医学系。1970年毕业,到部队锻炼一年后,分配到福清医院工作,直到今天,仍在发挥余热。 分配到福清市医院,包玉莲选择了小儿科。她说,选择小儿科,是因为她觉得每个孩子都童真无邪、十分可爱,与她的个性比较合拍。 刚到小儿科,因为医务人员少,她和另外一个医生,几乎天天都得值白班与夜班,一个负责病房,一个负责门诊,累得喘不过气来,但她从来都是乐呵呵的,没有脾气,医院的人都说她是“开心果”。 1972年,医院抽调当时已经妊娠八个月的她,到城头镇下乡。在城头镇,她两个月没回家,白天上山采草药,晚上睡在没门窗的破房子里,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但她从没叫过苦,还是乐呵呵的。 母亲来到乡下探望她,端着热腾腾的蛋汤送到门诊室,希望女儿能趁热喝下。可当时等待女儿看病的患者一个接一个,连见缝插针的时间都没有,母亲叹了口气,只好又原封不动地把汤带回家去。为此,母亲回去后不久,专门托人帮女儿调回屏南,但被包玉莲婉言回绝。包玉莲说:“妈!我的工作虽然很忙,但我觉得很愉快!我哪儿都不去”。 包玉莲一直忙着为别人的小孩看病,却没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晚上值班,她带上孩子连同摇篮、尿布、奶瓶一起,睡在值班室。夜晚急诊病人的敲门声、呼叫声,常常把她的小孩从睡梦中吵醒,惊吓得一哭就是大半夜,折腾得她身心俱疲,但她还是乐呵呵的,没有半点怨言。 包玉莲说,小儿科有“哑科”之称,因为患者年纪小,有的甚至才牙牙学语,根本无法表述病情。如果遇到小孩子精神萎靡不振,又哭又闹或者不哭不闹的,就必须引起医生的高度注意,要马上采取措施,以免耽误最佳的医治时机。为此,她花费了许多心血,钻研医术。有一次,她在查房时,看到病床上有个小孩脸色苍白,表情十分痛苦,引起了她的警觉。她仔细察看了小孩的病历,上面写着“结核性腹膜炎”,但她给小孩抽出的腹水却是血性的。根据多年的从医经验,她马上判断小孩患的并不是“腹膜炎”,而是腹内受伤,因为腹膜炎的血水是黄色的。出于对患者的高度负责,她建议立即转到外科实施手术治疗。术后证明,小孩是因外力导致肠穿孔。包玉莲说,事过12年之后,当她见到这个已经长大成人并且身体健康的男孩时,感到特别欣慰。 由于医术精湛,包玉莲被选为中华医学会福建儿科分会副主委,并被聘为福建医科大学兼职副教授。1990年,她成为福清市致公党党员。 回忆起自己归国以来走过的人生轨迹,包玉莲说,她十分感谢所有与她共事过的人一路关照。1964年,她的姐姐包瑞莲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应邀到观礼台参加国庆15周年庆典。她说,这不仅是包家的荣誉,也是全体归侨侨眷的荣誉。 “真的,我对生活非常知足!”包心莲还是那么乐呵呵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