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为何受“冷落”

hello菜菜
2014-12-04 15:09:08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求、建在行政村、由农民自主管理并自我服务,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等问题的公益性文化场所。2008年起,我市将农家书屋建设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大手笔推动这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目前,全市已有438家农家书屋,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却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

运作管理良莠不齐

来到江镜镇吴塘村后周自然村农家书屋,一股浓郁的书香气息迎面而来——屋内摆着几张阅览桌,满满当当的书架分门别类摆放着种植、养殖和农村政策、工业、文学、历史等图书,管理员郑秀英在村民们的帮助下,将新到的570册图书上架(如下图)。

“我今天想看一下养殖技术的书,这个书屋建了两年了,我经常来看书。”村民周远品说,不仅是本村人爱到农家书屋看书,就连附近4个村的人也经常到该书屋借书,为此,吴塘村党支部副书记周家顺还给每个借书者做了借书证。

“我们的书屋从早上8点多开到晚上10点左右,村民每次可以借3本书回去。”周家顺说,为方便村民借书,管理员郑秀英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写在书屋旁的墙壁上,她不在书屋时,村民可以随时打电话找她,确保让书屋有人气,成为村民学知识和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而在宏路街道后铁埔自然村,平日里农家书屋都是关闭的,不仅书籍少,种类也不多,而且同批次的书籍有很多雷同,部分书籍和报刊都是过期的。村民说,该书屋从建设初期配套1000多册书籍后,再也没有增加新书,而且借阅率很低,有时三五天才会有一个人来到书屋看书。

在南岭镇上岭村农家书屋,虽然摆满了书籍,但有关农村经济、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书籍却很少,而且图书安放很随意,书本上也落满了灰尘。该书屋没有专人管理,仅由村干部兼任管理员,轮流值班。记者发现,像这两个村的农家书屋现象在我市十分普遍。

受“冷落”事出多因

“刚开始的时候,对农家书屋管理员要求很高,要求他们能够对图书进行分类,但在运作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管理员都达不到这点要求。”市图书馆馆长王钦文告诉记者,为了给农家书屋管理员减轻负担,在送书下乡前,市图书馆都会将图书分类好,并做好标签,再下发到各村。

业务上的难题解决了,但不少农家书屋依然大门紧闭。这是为什么呢

“管理不到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王钦文说,目前,我市大部分的农家书屋都没有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许多管理员都是兼职的,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工资低,工作热情普遍不高,因此经常出现关门现象。
“管理员责任心不强,书架、图书上落满灰尘,图书分类不清,没有目录清单,甚至没有借阅登记,图书丢失的现象时有发生。”王钦文说,除管理不到位,还有另外三个原因导致农家书屋门庭冷落,一是书屋资产归属、维护和后续发展由谁来负责不明确,导致书屋建成后没能正常运作;二是书籍资源匮乏,更新不足,有的书屋“农”味不足,武侠类、都市言情类小说太多,而现代种植、养殖等科技书籍几乎难觅,有的书屋多年没有新增书籍,图书破损、丢失严重;三是宣传不到位,导致借阅率很低。

农家书屋莫沦为“藏书阁”

“办好农家书屋,关键是要留得住‘看客’。”江镜镇吴塘村副书记周家顺向记者讲诉了后周自然村农家书屋建设的经验。

他说:“在管理员的选择上,我们有自己的一套标准,首先要认真负责,我们要求管理员自己本身要热爱看书,为人热情,保证天天都来开门,在图书的更新放慢,我们积极请求市图书馆提供帮助,目前图书已经达到3000多册,涉及类别很广,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来这里阅读,再加上村里良好的文化氛围,农家书屋自然就红红火火了。”

办好农家书屋,离不开充足的书籍。为了加快农家书屋书籍更新频率,市图书馆每年都在每个乡镇挑选1——2个村,送书进村。“所有送进村的书都是经过我们工作人员精挑细选的,都是根据农民需求,希望可以真正帮到农民朋友。”王钦文说。

针对农家书屋管理不到位现象,王钦文说:“希望可以培养出一支出色的农家书屋管理员队伍,提高其管理积极性和管理水平,确保农家书屋服务质量与使用效果得到有效发挥,不让书籍束之高阁。”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