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岁阿婆回忆漳州战役经历 拿房抵押筹钱闹革命

hello菜菜
2014-12-09 09:37:38
▲阿婆腿脚健朗,喜欢散步 ▲阿婆向导报记者讲述当年的经历 ▲阿婆向导报记者讲述当年的经历

  一头银发,逢人便笑,满脸祥和,喜欢聊天。很难想象,眼前这位爽朗的阿婆,已有97岁高龄。

  导报记者近日在做漳州战役系列报道时,了解到一位“百岁阿婆”曾经参加过该战役。昨日,几经辗转,在漳州市芗城区芳华里老巷,导报记者找到了这位有着时代印记的阿婆,分享了阿婆当年那段传奇故事,并为她的坎坷经历唏嘘。

  她的名字叫王亚爽。

  懵懵懂懂参加地下党

  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红军攻克漳州后,领导红军发动青年参加中央红军,发动群众筹粮筹物支援革命。“革命啦,革命啦,参加王占春的游击队啦!”阿婆回忆说,当时,闽南游击队队长王占春领导的队伍深入民心,很多群众在街头巷尾如此呼喊着。

  阿婆1917年出生于一个殷实的商人家庭,在芗城区青年路有两家店面,做皮箱生意,父亲又帮人补牙,日子过得很小资。正值青春年少的她,也和别的同学一同参加了地下党。“我主要负责发传单,帮忙传送信件,到处跑来跑去。”阿婆说,那时年纪还小,根本不懂当时的革命形势,也从来没参与开会。

  为地下党员提供食宿

  次年,在同学(后为小姑子)的撮合下,她和林克云相识、结婚,而丈夫是王占春率领的红三团的参谋长。此后,她便“夫唱妇随”,更频繁地跑腿发传单、送信件了。

  “当地下党员的日子真的很苦,一天吃一顿,有时甚至一天都没吃,我总是饱一顿饿一顿地跟着丈夫跑来跑去,”阿婆回忆当时的日子说“到现在都想流泪”。“后来,为了支持地下党活动,我家做出了很大贡献,不仅提供吃的、住的,还暗中拿钱资助地下党。”阿婆指着家前面的两间店面自豪地说,这两间店面当年成了地下党员活动根据地,住着七八十人,伙食都由他们家提供。丈夫经常和他们一起开会,商讨斗争事宜。不仅如此,他们家还拿房子去做抵押,筹钱支持革命。

  如今,这些店面都已易主,只有阿婆所住的那套房子是父母留给她的唯一财产,保持至今。

  文革中经常被人批斗

  而让阿婆最痛心的是,好不容易盼来解放,可丈夫却在解放初期,被误当成反革命分子被枪杀,家中留下了7个儿女。

  一提起丈夫的遭遇,阿婆难掩悲痛之情。她说,后来,丈夫平了反,她才松一口气。

  不过,丈夫被误杀后,阿婆也开始了几十年的坎坷人生。至今,阿婆的额头上、脸颊两侧仍有伤痕。“这是历史留下的痕迹,舅妈因身份不好,文革中经常被拉去批斗,被打得不行。”阿婆的外甥苏先生说。

  阿婆说,因身份不好,被人看不起,虽然后来她到龙海白水中心小学教书,但日子过得拮据,不得不忍痛将3个女儿送人抚养。而阿婆的小儿子因身份不好,终生未娶。

  如今,已退休近40年的阿婆,每月领着2000多元的退休金度日。

  长寿秘诀:乐观,爱活动

  昨日,导报记者来到阿婆的家,陈设简单,房屋虽旧却很干净。床铺上的被子叠得很整齐,房间内最新的当数那台电视机了。屋内吊着一个黄色皮箱,还是当年她父母经营的皮箱店内留下的,阿婆保留至今。桌子上摆着一个简单茶具,盛满了茶水。“我没有生过病,连药都没吃过。”确如阿婆所说,阿婆的家中,一点药的味道都没有。而对于保持如此健朗的身体,阿婆说,除了小时候吃得好、体质好外,还得保持一颗乐观的心,哪怕不快乐,也要表现得快乐。“现在每天照常吃饭,没落下一顿,虽然近百岁了,但总是闲不住。”阿婆笑着说,每天吃过早饭,泡茶喝茶后,她就出去逛,到中山公园找老朋友散步、闲聊、听戏。逛回来吃完午饭,也不休息,又搭三轮车到孙子位于东岳新村的汽车修理店逛逛,喝茶、吃饼,和孙媳妇嗑嗑家常,傍晚才回来吃饭。吃完饭,孙子一般会来和她聊天,聊一会儿,她就准备睡觉了。

  孙媳妇廖女士把阿婆的长寿秘诀归结为:早睡早起,爱运动。廖女士说,阿婆几乎每天都会搭三轮车到她店里逛,而且隔三差五就自己搭三轮车到商业城,或者搭公交车到龙海白水找亲戚,实在是令她佩服。

  时光走过近百个春秋,如今,阿婆已五代同堂,儿女成群。不过,她的4个儿女也相继离世,特别是今年8月,和她共同生活66年的小儿子离世,让阿婆颇受打击,精神开始有点恍惚。她甚至不愿相信小儿子已离世,经常守在门口等他回家,还经常打电话问孙子:“你小叔怎么还不回来呢 ”

  廖女士说,自从小叔去世后,他们不放心阿婆一个人住,把阿婆接回家住,可阿婆住不惯,还是吵着要回老巷子住,说“那里离中山公园近,朋友多”。不得已,请了个保姆照顾阿婆。阿婆一辈子节俭惯了,舍不得花钱,把保姆赶走了,坚称她一个人可以生活自理。“奶奶的生活习惯不愿被改变,我们就顺着她,每天早上、傍晚都去看看她,为她买下菜、煮下饭。”廖女士说。

  导报记者 林晓琪 张伟华 实习生 王静 文/图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