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浮光掠影? 一位美国人镜头里的清末漳城风景
1844年,第一个外籍摄影师前来中国,此后,一批东、西洋人接踵而至,在中国留下大量纪实照片。其时正逢中华多事之秋,列强凭鸦片敲开国门,天朝已难以抵挡摄影等各种“奇技淫巧”输入。我们见到的这组旧照拍摄于清末,时间是1903年,出自美国人查尔斯·威廉·华生之手。当它们最早在网上现身时,是和一批厦门鼓浪屿旧照混杂一处,被归入“厦门旧影”里;再后来,经热心网友细细甄别才重新寻至它们的“故地”。发现威廉·华生的首功,笔者无意掠美;宣扬此公,笔者不甘在后。原因无它,实因对其照片心有戚戚焉。 这组照片为纪实风景,带着外来者考察的视角,我们可以见到:漳州府城南隅的威镇阁(八卦楼)和旧城墙,廊桥面貌的东新桥,圆山与南桥(旧桥),从芗江南岸北眺漳州城南风景,威镇阁藏身于泊舟、江畔土岸、南厢民居后隐隐绰绰。 最让笔者动容的是那幅云气氤氲中的漳州旧城墙边的威镇阁,砖石砌成的城墙仍旧完整,威镇阁矗立于城墙北侧,墙根的土路边,那条沟渠里流水潺潺。其时是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8年后,清帝退位,民国诞生;此后再过8年,援闽粤军在漳实施建设,漳州城墙被拆除用于铺设街路,而照片中那城墙根的土路,则被建成博爱道。 拍摄者查尔斯·威廉·华生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1876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其身份是克利夫兰铁路公司采购经理和工程师。1903年,威廉·华生偕妻子周游了中国和日本,本文这组照片当为他来华在漳期间拍摄的。照片带着他者考察的眼光,照片主体为景物,人物不是其关注重点。详细品读照片的话,能够见到表面常有淋漓的水痕,人物与活动的江舟多为虚像……我疑心这是一批湿版摄影。 湿版摄影在十九世纪问世,这种技术是将处理过的火棉胶涂布在干净的玻璃上,装入照相机曝光,经显影、定影后得到一张玻璃底片。火棉胶调制后须立刻使用,干了以后就不再感光,所以这种摄影方法称为“湿版法”。湿版法操作兼具达盖尔法的精细和卡罗法的方便复制,曾经在1850年至1880年间盛极一时。十九世纪70年代,火棉胶湿版法受到了来自玻璃干版的竞争,并在1880年前后被工业生产的溴化银干片取代。问题是,湿版摄影多为座机拍摄,摄影师常需助手才能完成烦琐的感光、装片、取景等工作,查尔斯·威廉·华生是在1903年来漳州的,其时又非湿版摄影流行时期,这位美国人用得着那么拼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