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传统赶圩依旧“火” 乡村年味“不一般”
在天宝镇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圩日,该镇的天宝圩场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采购年货。
“仙都养牛多;大寨织草袋;路边做粿卖;山尾做斗笠;塔尾生意人多;墨溪织麻袋;茶埔做大笠;五里沙打草鞋;后园编笠胎;洪坑打面卖;田寮菜基地;张坑母猪多。”在芗城区天宝镇天宝村,世代相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说的是,宋朝开始形成的天宝圩场,热闹非凡,一度是闽西南物产交易的集散地。 农历逢一、四、七为天宝镇的赶圩日。2月15日(农历二十七)上午,恰逢天宝镇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圩日,记者一早来到位于319国道旁的天宝圩场,体验十足的年味。 传统赶圩依旧“火” 赶圩,购买年货是重头戏。天宝圩场就设置在蕉香路,两旁的摊位简单,有的直接在三轮车上架摊子,有的临时支起布篷做门面,有的直接用塑料布铺就地摊。一大早,7米宽,数公里长的街上,早已人流如织,叫卖声此起彼伏,万千货物,让人目不暇接。每隔几分钟,就有专门搭乘7路和9路公交车的市区来客拿着购物袋,到这里淘货。 来赶集的不是只有附近村庄的村民,还有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在鸡鸭集中区,记者和来自湖北的“赶圩客”肖先生聊了起来。肖先生已经在漳州金峰工业区务工12年,当天早上8点多就拖家带口前来,准备购买年货留在漳州过大年。他的手上,刚讨价还价买来的土鸡鸭用蛇皮袋装着。他的老婆则拎着一大包的新衣服。他说,一来漳州就听说天宝圩的热闹,今年第一次在漳州过大年备年货,真没想到圩日销售的物品如此丰富,可以满载而归。 圩场门口南北方向,有两座上世纪70年代竣工的高大“天宝市场”牌楼,足以见证昔日的繁华。天宝镇天宝居委会书记李炎海告诉记者,天宝镇的东边紧靠漳州城区,北边连接华安县,西边与南靖县相邻,居于二县一区的中心,又处于通往闽西南交通枢纽的重要位置,因而自古就发展成了物资交流集散地。每逢圩日,圩场就聚集了四面八方的赶圩客。 “以前圩场的摊位延伸数公里,一直到路边村。”李炎海对儿时的赶圩记忆犹新。虽然各地城镇化的发展和物品极大丰富,圩日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下降,天宝圩场也改称为天宝农贸市场,可在李炎海的眼里,伴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天宝圩场热闹程度一点也不逊,依然繁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