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县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延续历史文脉源远流长

北落西门
2015-02-28 12:39:17

屏南县内较好地保存了古代中原农耕文化和闽越文化,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许多传统村落至今保存相对完整,文化底蕴深厚,对保护文化生态,延续历史文脉具有重要价值。

目前,全县组织申报取得成功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主要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1个、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项11处、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个、中国传统村落12个。还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间戏曲)、“中国木拱廊桥文化之乡”和“中国民间武术文化之乡”。因其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斐然的文化遗产保护成绩而扬名全国、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并荣获文化部“全国文化遗产日奖”、福建省人民政府申报人类非遗工作“突出贡献奖”。

近年来,屏南县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做到了领导重视、措施到位、方法得当、群众认可。

(一)健全组织机构,强化要素保障,形成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合力。2003年以来,屏南县委、县政府围绕“发展山区特色经济,构建生态旅游强县”战略,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 “屏南县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专门人员组成办公室挂靠在县委宣传部,先后筹集1000多万元资金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发展工作。组织相关单位和研究人员走遍全县149个行政村、165个自然村,开展文化遗产普查调研工作,基本摸清全县重要文物、非遗和传统村落现状,并拍摄照片1万多张,录音录像500多小时,撰写调查报告30多万字,编撰《屏南地方文化丛书》8册200多万字,为全面有效地保护县内现存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还在2011年成立了“屏南古村落文化保护研究协会”、“屏南木拱廊桥文化保护研究协会”,2015年1月还成立了“屏南县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促进会”,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传统村落与木拱廊桥保护利用工作。

(二)用好工作平台,凝聚广泛共识,夯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群众基础。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的地方文化遗产保护面临许多困境,而增强群众文化自信和唤醒群众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意识是关键。各级各部门充分利用与许多国内外媒体、新闻单位工作接触机会,不遗余力地推动文化遗产宣传工作。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几十家媒体刊播有关屏南传统村落、木拱廊桥、民间戏曲、传统武术、传统民俗等文化遗产资源及其保护的文章、节目1000多篇(期),还创办了《中国白水洋网》、《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网》,扩大在新媒体上的宣传。制作出一批精品画册、邮册、邮品、插页、光盘,出版闽东第一本进入国家非遗丛书之作《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乡土屏南》、《水韵屏南》等20多部乡土文化著作、学术专著和政协文史资料广为传播,组织多个传统村落利用自身优势举办文化节等,为保护文化遗产工作营造深厚社会氛围,激发群众自觉保护与传承热情。

(三)抓好规划编制,强化规划引领,提高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科学性。规划是基础,也是龙头。屏南县高度重视传统村落规划编制工作,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强调“先保护起来,后谈合理利用”,有效避免了“建设性破坏”问题。近6年来,先后投入历史名镇村、传统村落规划编制经费500多万元,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福建工程学院、福建规划设计院等编制《漈下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漈头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屏南县双溪镇入口街道片区有机更新设计方案》、《双溪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北村村复兴规划、长桥镇、柏源村、棠口村、寿山村等《保护规划》以及木拱廊桥等文物修复方案和保护规划等20多部,还完成双溪、棠口、漈下、漈头等10个村庄地形图测绘,测绘面积达4.6平方公里。

(四)积极引导培育,突出群众主体,全面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屏南县先后在漈下、漈头、棠口、双溪传统村落组织成立了以村主干、老人会为主的传统村落管理机构,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带动的方式,引导各传统村落自觉自发保护自己的故园家园。还在双溪镇组建城市监察中队,落实5名编制,隶属双溪镇人民政府及县城市监察大队管理,行使城市监察执法的职能。在漈下、漈头、双溪、棠口等传统村落聘请文物保护员,统一发放补贴,给予考核考评,落实工作职责。加大古建筑保护修复力度,在双溪镇、漈头村、漈下村这三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开展试点工作,投入数百万元维修双溪镇文庙、城隍庙、陆氏宗祠、瑞光塔、北岩寺、古城门、溪口宫等古建筑,投入800万元修复千乘桥、万安桥,投入600多万元对漈头村百祥桥、金造桥、慈音寺、石牌坊群、张氏宗祠等古建筑进行保护性修复,投入600万元对漈下村龙山公祠、凌云寺、倚马磉遗址等多处重点古建筑进行修复并整治周边环境。组织进行储备项目申报,漈下村、双溪镇已获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国家项目资金补助。与此同时,发动群众配合传统村落专项调查,目前已完成首批28个传统村落精细化调查,较为准确地掌握了这些传统村落姓氏源流、传统建筑、选址和格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人居环境现状等信息。

(五)以申报促保护,以活动作示范,全面提升传统村落文化内涵。近年来,全县依托传统村落成功申报的省级以上文化遗产项目达30多项,其中,由闽浙两省的屏南、寿宁、周宁、政和、泰顺、庆元、景宁等七县联合申报 “闽浙木拱廊桥”项目为“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获得成功,由屏南县为主申报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屏南还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间戏曲)、中国木拱廊桥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武术文化之乡,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闽东北廊桥(屏南万安桥、千乘桥、百祥桥)、屏南漈下古建筑群,国家级非遗项目四平戏、平讲戏、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双溪铁枝,以及双溪文庙等10多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甘国宝传说故事等9项省级非遗项目,无一例外都“产生”于传统村落。可以说,每个传统村落都是一座“文化富矿”,唯有更有效地保护才会让“矿藏”保值升值。通过利用传统民居开展民俗文化展示活动,示范带动了各传统村落文化活力,如双溪元宵灯会、城隍信俗,漈下马仙信俗传统文化节,漈头文化旅游节,棠口林公忠平王信俗节、小梨洋甘国宝文化节等民俗展演、展示活动竞相举办,成为一道奇妙文化现象,使村落文化内涵得到丰富和提升。

(六)抓好合理利用,减少人员流失,坚持品牌培育与产业开发并举。保护传统村落,要尽可能减少村内人员流失,其关键是保护生产和产业,提高群众收入,才能留得住人,安得住心,从而更好地促进村落保护。屏南县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利用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培育文化品牌,形成了“古城双溪”、“名将故里”漈下、“屏南好漈头耕读文化”、“廊桥水乡”棠口村落文化品牌,其中“廊桥水乡、幸福走廊”文化旅游品牌已在省内外颇具知名度,为开辟乡村旅游,开发村落增收产业奠定基地。依托境内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白水洋、鸳鸯溪,扶持传统村落发展“农家乐”、“森林人家”、休闲度假、农耕体验等项目。着力打造的“漈下——漈头——惠泽龙酒文化产业园——棠口——双溪”文化旅游线路,已获得宁德市精品旅游线路推介。同时,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招商选资,利用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开发出旅游演艺项目,合理开发双溪古镇,漈下、漈头、长桥等传统村落,其中利用ppp融资方式招商引资的双溪古镇项目已启动建设,并已初具成效,当地群众保护传统村落的热情日渐高涨。(周芬芳)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