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顺兴信局亟待保护利用 系泉州最早的侨批馆
王顺兴信局亟待保护利用 系泉州最早的侨批馆 王顺兴信局的奇园是一座典型的欧式建筑,虽然闲置遭窃,但风韵犹存。 【核心提示】 “到王宫,没有听到王为针敲银的声音,肯定会走霉运!”数十年前,泉州浮桥一带老百姓流传的这句话,说的正是泉州最早、规模最大的侨批局(银信局)——王顺兴信局的盛况。近几年,本社媒体曾多次报道关注王顺兴信局废弃破败的现状,泉州市政协委员郭培明今年再次提交相关提案,呼吁有关部门加以保护利用。□记者许雅玲 实习生王宇霆 文/图 现 状 百年信局 闲置遭窃 昨日,记者来到位于鲤城区浮桥街道王宫社区王宫街39号的王顺兴信局遗址,虽然被大庭院和几幢护厝包围着,但奇园和船楼两片主体建筑还是格外醒目。 奇园是一座典型的欧式建筑,房屋的设计出自欧洲人之手,1928年春奠基,1930年秋竣工,至今已历经80余年的风雨,不过还是保留了当年的建筑风貌。十二根刨光的通顶欧式圆柱,展示了古罗马的风韵,气派十足。第一层高约4.5米,沿着29级台阶即可登上二楼。整座建筑的地基被垫高一米多,以防洪水侵入楼中。这座融合了中西艺术精粹的建筑,如今却因闲置多时,门窗被白蚁侵蚀,残缺不全,内中物件多次遭窃。 在另一边的船楼,船头部分建筑已经翻新,船舱部分还是旧模样,一长排房间群据说是给信局员工处理银信和住宿用的,如今,这些房间被零散出租,杂乱无章。在船舱部分的大院子里,几个居民打水洗衣,雕花精致的旧水缸和石碑,很是惹眼。 历 史 最早信局 记录辉煌 据《泉州市邮电志》记载:“清代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泉州王世碑在家中开设王顺兴信局。”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泉州到南洋谋生者日众,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海外关系,因为没有侨批(信)专送机构,华侨寄信寄款回家都是通过“水客”捎带,思路灵敏的王世碑就是由“水客”华丽转身为信局老板的。1928年,王世碑的儿子王为奇兴建了奇园,主楼矗立至今,当年曾是信局的主要经营场所。另一个儿子王为针,也于一年后建造了船楼,两人分别经营海内、海外的业务。 中国的邮政机构始设于1896年,而王顺兴信局于两年后在厦门向清政府挂号创办。从时间上看,王顺兴信局是泉州最早的侨批馆,也是中国较早从事华侨汇款业务的机构之一。据《晋江县志》记载,信局在1930年到1935年逐年银信含汇票业务量为大银100万元,即每年收送银汇相当于人民币1亿元,可见其当时的商界影响力。 而侨批即是家书,往往与汇款同时发出,等待侨批等于等待海外亲人的消息,信局也因此成为华侨血泪情感的一条邮路。侨批研究已经成为华侨史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广东、福建侨批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侨批正日益成为收藏热点。 呼 吁 及时修缮 保护利用 在2007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王宫村陈如榕先生和邮界人士反映,王顺兴信局遗址保护缺失,遗物多次遭窃,由此引起了文物部门、新闻媒体和市“两会”代表委员的关注。2009年,王顺兴信局获批福建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几年时间过去,信局遗址除了在大门口增加一面“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鲤城江南新区示范区”的铜牌以外,面目更加破败不堪。去年,郭培明曾提交相关提案,呼吁有关部门加以重视。昨日,郭培明再次提交提案,他认为,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是中国著名侨乡,泉州的快速发展始终与海外侨亲不可分离。王顺兴信局是海丝文化、华侨文化极具代表性的历史遗存,它不仅是泉州第一家在海外设局收汇的侨批馆,还是研究华侨史、金融史、邮政史、建筑史的重要物证,属于珍稀的文物。 在《关于保护利用王顺兴信局建设泉州侨批博物馆的建议》的提案中,郭培明建议有关部门及时维修损坏的建筑部件,排除建筑内部安全隐患,清点与征集信局文物,甚至考虑清退租户,整理周边环境,配套防盗防火等安保设施。同时利用奇园创办泉州侨批博物馆,参考漳州天一邮局申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经验,适时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