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多数博物馆动物标本 福州“标本唐家”制造

孙一杯
2015-03-27 10:22:36

红嘴相思鸟标本

唐家技艺:

1923年所制标本至今完好,注重野外观察捕捉动物姿态

唐兆和介绍,唐家的标本制作技艺是比较独特的,和欧美、日本、还有中国北方很多的制作技艺不同,他们采用的多是“假体式”——先把动物的身体假体做好,再穿上毛皮。而唐家采用的是填充式,只以铁丝制成骨架,再用棉花等物填充,制成不同形态的动物,两种方法各有千秋,一种适合大型猛兽,一种则适合小型尤其是微小的动物。

在唐兆和看来,制作标本就跟做衣服一样,每一步都很关键,唐家人都经过几十年的历练,技艺很熟练,讲究的关键是“精”。

“就拿鸽子、小老鹰这样比较小的鸟类来说,初步制作很快,一个上午可以做两只。”唐兆和介绍,这指的只是剥皮、填装到缝合的步骤,缝合好后还需要几天时间晾干,才能再进行姿态和外貌的整形。比较大型的动物,标本制作时间也要相应延长。

“精”到底在哪儿呢 唐兆和说,剥皮时一定要将肉和脂肪剔除干净,包括嘴、鼻子、眼睛、脚爪等细微的地方,一点都不能留,否则很容易生虫,没多久就坏了。此外,还要保证皮毛完好无损,防腐工序及养护也要到位,这样做出来的标本,保存100年都没问题。

“像在师大动物标本馆里,保存最久的是那只1923年的北灰鹟标本,至今仍保存完好,这就见证了唐家独特的技术。”说起祖辈的成果,唐兆和颇为自豪。

“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标本制造厂都在制作标本,技术上差别不大,不过唐家做出来的标本却总是更形象生动。”唐兆和说,这或许归根于唐家几代人一直注重的野外观察。

“到动物的栖息地去,去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捕食、飞行。”唐家人制作标本前都会仔细观察这种动物在野外的习性和姿态,尽量保存它在自然中的模样,有时候只是一点点神态的区别。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