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永安老乡、唐学专家罗联添教授
两次回乡,祭祖访校会亲友 随着海峡两岸文化学术交流的开展,罗联添先生曾6次回到祖国大陆,由于行程紧张,回到家乡永安只有两次。 第一次是在1994年11月26日,罗联添先生一回到家乡,还没有进家门,就先到祖宗祠堂拜祭,给先人们扫墓。当年,他家境贫苦,是靠祖公罗凤銮和一位名叫舟九公的乡绅资助,才得以赴台深造的。这次回来,除了拜祭祖宗、拜会恩人之外,罗联添又拜访了以前读书时教过他的先生,重游了他曾经就学的学校,还到当地一些重点学府客座讲学。 这一次,罗联添在家乡待了7天。阔别了近半个世纪的故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变的是他在家读书时曾住过的土楼小木屋,还有他曾经穿过的一双皮鞋和一件黑色棉大衣。在过去的岁月里,这些都成了亲人们思念他的信物。罗联添睹物思亲,激动地说:“身居台岛,九回断肠,我怜双亲,难忍情伤,我思双亲,山高水长。” 站在小木屋内,罗联添深情地回忆起往事。他说,早年家乡贫穷落后,交通不便,没有小学,他只好到大田县建设乡三民小学上学,后来在大田一中学完了初中,又在永安一中读完了高中,才考上了台湾大学中文系。现在,家乡有了直通城里的班车,有了直拨国内外的电话,不少人还盖了新房,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好了。 回乡祭祖、访友,罗联添感慨良多。这位著名的唐学家还禁不住吟诵起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短短7天一晃而过。罗联添又要离家赴台那天,亲友和同学都赶来送行,还陪同他参观了永安的市容市貌,并拜访了母校——永安一中。 临别时,罗联添叮嘱罗联汉:“家乡的土楼小木屋不能毁,我的学问都在那里。还有祖屋也要花些钱修缮一下,那里记载了我们曾经的那个时代。回到台湾后,我会汇些钱过来,你负责把这两件事做好。” 两年后,罗联添再次回到家乡,这一次的行程大抵和上次一样。看到了修缮好的祖屋和土楼小木屋时,他满意地点了点头,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静静地在祖屋前站了许久。 此后,罗联添还回大陆几次,但都安排不出时间回故乡看看。由于年纪太大,医生建议他不能长途奔波,他就再没有回永安,只是通过电话与家乡的亲人叙旧传情。 学者仙逝,留下宏愿在人间 20多年来,罗联添致力于中国文学研究的两岸交流工作,还带大陆的博士生。 他希望能够通过学术上的交流合作,激起两岸人民“同根同祖”的心灵共鸣,最终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和复兴大业。“就在今年正月初七,他还打来电话,和我谈论过这事。”罗联汉哽咽地说,“没想到,他这么快就走了。但愿他的愿望也能早日实现。” 罗联添去台之前,在永安育有一女,现已过世;在台湾另组家庭,生有三女,均学有所成,分别在台大医学院、中学、台湾的城市规划部门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