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推动创新扶贫 构建南平大扶贫格局

孙一杯
2015-04-06 10:57:30

全省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中,我市有5个,贫困村351个。历届党委、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中央和省上支持力度加大的机遇,围绕强县富民目标,坚持“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2011年新一轮扶贫开发纲要实施以来,全市累计脱贫10.1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13.43%,翻了将近一番;村财政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从426个,增加到831个;5个重点县中,4个县财政收入超过或接近5亿元。

4月2日,现代高效农业大棚光伏发电项目正式落户政和县东平镇,这一项目是集光伏发电、农业观光、农业作物、农业技术、园林景观及文化发展于一体的创新型农业产业。项目不改变土地的性质,建成后可使东平镇成为现代、有机、环保、绿色的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同时也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又能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科学利用太阳能资源,集约化高效利用土地。

这是政和县产业扶贫健康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市扶贫开发“乐章”中的一小段音符。贫困地区要发展,主要靠产业发展,靠开发式扶贫,只有发挥贫困地区的区域资源优势,进行开发性建设,才能逐步形成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才能依靠自身力量解决温饱,脱贫致富。

高位推动 构建大扶贫格局

走进松溪县祖墩乡刘源村,一幢幢古朴的民居错落有致,处处干净整洁,村边不远的有机茶园里,也是茶树繁盛、翠竹摇曳,处处春意盎然。一些游客倚坐在藤椅上,有的支一根长杆,悠闲地垂钓;有的安静欣赏着碧绿的湖景。

刘源村是省级生态村、革命老区村、南平市基层党建示范村,同时却也是省级扶贫重点村。作为昔日的贫困山村,甩掉贫困的帽子,显然不在一朝一夕,但在党和政府一系列扶贫政策措施的带动下,2014年,该村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653元,而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3000元。

刘源村的变化,是我市坚持“自我造血”,大力推进扶贫开发的一个缩影。自2011年国家出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来,我市扶贫开发工作转入到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每年都投入1100万元专项资金。

去年,全市争取中央和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59亿元,完成造福工程危房改造6810户,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28.01万人,开展农村科技培训12.68万人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41万人,对297个村实施整村推进,3.3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扶贫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2012年省上确定扶持以来,省直各有关部门与5个重点县形成有机互动,深入研究制定帮扶工作方案和具体帮扶计划。对口帮扶单位部门结合自身职能,提出帮扶的政策措施,并将其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具体行动中,并给予更多项目、资金、政策倾斜,及时帮助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目前,5个重点县共落实帮扶项目722项,争取帮扶项目资金39.49亿元,协调贷款50.4亿元。与此同时,我市坚持把深化“挂、包、帮”活动作为推动扶贫开发的重要载体,为贫困地区的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市里确定35个市直单位挂钩帮扶5个重点县,确定58个市直单位挂钩帮扶29个第三轮和第四轮扶贫开发重点村。

扶贫开发工作,仅靠扶贫部门一方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近年来,我市扶贫部门积极引进社会各界参与到扶贫开发工作中来,坚持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和搬迁扶贫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综合扶贫模式,整合多种资源,充分发挥政府、行业、群众、社会各方面作用,真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帮、社会互动、群众主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为扶贫开发工作迈上新台阶创造了条件。

我市还深入实施“巾帼扶贫行动”、“春蕾助学”、“幸福工程”等多项活动,积极发挥市扶贫协会、老促会、慈善总会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引导各类民间组织、企业家、志愿者、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慈善机构等多种形式,帮扶贫困户和支持贫困地区开发建设。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以来,通过这些形式捐资捐物,直接支持贫困户和贫困地区的金额达6730万元。

创新方式 拓宽致富路

扶贫开发是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然而,完成好这一艰巨的任务,仅凭过去“输血式”的单一措施和手段,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在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中,我市根据扶贫对象、扶贫阶段、扶贫任务的新变化,创新扶贫方式方法,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式”、“粗放式”向“造血式”、“精准式”转变,让贫困群众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昔日的浦城县山下乡小溪村是偏僻贫困村的典型代表,村里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极为不便,村子的发展举步维艰。如今新建的小溪新村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街道干净整洁,房前屋后花草掩映,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文化读书室、灯光球场、体育健身场所、家庭宾馆等配套设施完善。提起村里的变化,村民吴德松兴奋地说:“全托国家扶贫政策的福,让我们也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2011年以来,全市共完成造福工程危房改造26692户,重点扶持58个百户以上集中安置区,投入资金22. 83亿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市以增加群众收入为目标,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积极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帮助农民解决种苗、技术、资金、销售等问题。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格局,如顺昌菇业、浦城丹桂业、光泽鸡业、松溪笋业、政和竹业等。目前,全市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73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480家,带动周边贫困居民和低收入农户28万户。松溪县渭田镇东边村生态农业种植合作社入社农户106户,201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8140元,比2010年增加6240元,四年年均增长82.1%。

在民生保障上,2011年以来,全市争取省上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培训指标60540人,开展各类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21955万人次。同时完善各项保障措施和救助机制,全市有237.08万农民参合,参合率99.56%。

精准扶贫 敲开幸福门

结对帮扶、产业扶贫、教育培训、村庄整洁、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建设,每个扶贫项目要实现到村到户,关键在于“精准”。

建档立卡是精准扶贫的基础。2011年以来,我市各级扶贫部门精心组织,加强指导协调,按照省里统一部署,着力做好扶贫对象识别到户和建档立卡工作。目前,全市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12.98万人。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我市围绕贫困对象,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确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做到“六个到户”,启动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计划,统筹技术培训、小额贷款扶持、结对帮扶等措施,努力做到扶贫对象精确、扶贫措施精确、扶贫责任到位。

桥亭村,是光泽县有名的文明村,全村436户,2000多口人,人均耕地近两亩,是光泽县寨里镇耕地最多的村之一。五年前,桥亭村年村财不足5万,全村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现在年村财56万多元(含政府补助),农民人均收入9200元,太阳能路灯贯通全村,水泥路通到组,机耕路通到田,自来水通到户,崭新的农家别墅整齐划一。

桥亭村脱贫的关键就是“对症下药”,用活土地资源。当地党委政府从2008年开始鼓励村民种植烟叶,农民年人均收入仅烟叶一项就增收2000多元。不仅如此,桥亭村还抓住市场机遇,对接圣农公司发展,将那些荒山和边角低产山垅田改造成养鸡场。村民既可以从鸡场基建中赚钱,又能在圣农就业,实现收入倍增。同时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村里争取到700多万元投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面积3200多亩,覆盖了桥亭村所有田块。农田基本设施得到改善,村民也转变保守观念,形成种植业多样化,有效拓宽了增收渠道。(卢国华)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