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昙石村:文化激活乡村 胡子鱼“游”遍全国
福州新闻网讯 五千年前昙石山文化发源于此,福建的文明也从这里开始。文明,始终与昙石村这片热土联系在一起。8月11日,本报“党报记者乡村行”走进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感受这个古老村落的新活力。 经济广角镜 致富兴村路越走越宽 环村公路旁,200多间店面依次排开,像一条蜿蜒的长龙,餐饮、工艺品等店铺内人头攒动,生意兴隆;昙石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内,前来参观的游客和市民络绎不绝;养殖场内,胡子鱼苗正“茁壮成长”,它们将“游”向全国……勤劳的昙石村人正走在致富兴村路上。 昙石山文化激活一个村 昙石村村支书黄照生告诉记者,2000年以前,村人均收入还不足千元,到去年,人均收入已达到9300元。这12年间,昙石村是如何华丽转身的 市民参观昙石山文化遗址 黄照生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昙石山文化”立下的功劳。据介绍,昙石山这座5000年前原始部落的遗址,被认为是先秦文化发源地,具有中国东南沿海鲜明的古文化特征,福建文明更是从这里发源。2008年6月份,昙石山博物馆正式落成,昙石村民从这里看到了商机,整个村庄被激活了。 “昙石山博物馆建好后,游客很多,但配套设施没跟上。这几年,村里花大力气引导村民发展运输业和餐饮业,做好旅游配套,2011年道路改造,村里在环村公路旁建了120多间店面,再加上村里自有的100多间店面,带动了旅游商贸业的发展。”黄照生说,“不管是开饭店,还是搞运输,或者经营其他小生意,大家都很忙。现在的昙石村,没有闲人!” 在昙石村环村公路旁,一排崭新的店面一家紧挨着一家,一些装修好的店铺已经开始营业。记者注意到,不少卖地方特产和旅游纪念品的小商铺生意很好,而餐饮店更是在上午11时就开始迎接第一批游客。“很早就看准了这边的商铺,果真没看错。”在这条街上经营餐饮店的何友帮告诉记者,他经营了近20年餐饮店,现在选择将店开在商贸一条街上,就是看准了村里的发展前景,等今年底闽都民俗园开园,生意会更好。 发展工艺品,富了一村人 发展工艺品 富了一村人 11日中午,已是下班时间,但闽侯县日中天工艺品有限公司一楼的车间内仍一片繁忙。昙石村村民刘大姐与工友们正在包装黑色沙发式箱柜,这些箱柜,很快将被集装箱货轮送到西欧和北美的一些国家。 昙石村村民在该公司上班的有五六十人。安置他们进公司的,则是公司总经理、昙石村村民陈光河。陈光河是村里比较早富起来的一批人。为此,村干部多次邀请他为村民介绍创业经历,交流致富经验。在他的影响下,现在昙石村的工艺品加工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2000年,村两委干部利用村里闲置土地,建起一个占地50亩的工业区,专门用于工艺品生产,允许农民以土地或资金的形式入股。 陈光河介绍,村里人大都在公司从事装潢、包装等工种,月工资1000元~2000多元。不仅如此,该公司还安置了邻村五六十名村民。 记者了解到,昙石村目前共办有30多家出口型工艺品企业,转移劳动力200多人。许多村民还在家中进行小作坊式工艺品加工,带动上百户村民加入,每人每月可增收上千元。 昙石胡子鱼“游”遍全国 11日上午,在昙石村养殖大户陈祥生的10余座鱼苗池里,密密麻麻地挤着一两厘米长的胡子鱼苗。 陈祥生介绍,前一天来自江苏常州的养殖户黄先生刚买走1000公斤鱼苗,目前存池鱼苗还有约4000公斤。“现在是淡季,每公斤才10元,等到春节时,每公斤可以卖到16~18元,一年下来可以净赚三四十万元。” 陈祥生的客户来自广东、湖北、山东、云南等全国各地。黄照生告诉记者,由于胡子鱼育苗对气候、技术、温度等要求极高,陈祥生有自己的养殖“秘方”。20多年来,他逐步摸索科学育种鱼苗,并带动大家一起养殖,目前全村共有20多户村民从事胡子鱼鱼苗育种。目前仅这项,全村年产值就达2000多万元。 昙石村因势利导,加强引导,积极为养殖户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 文化协管员洪飞凤(左三)介绍字画 乡村文明风 文化大餐种类多 村民乐享新生活 昙石山文化是闽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晚期文化 ,是福州古文化的摇篮、先秦闽族的发源地,在古代文明的指引下,昙石村人自强不息,文化之花绚烂开放。 雕梁绣柱、钉头磷磷、飞檐反宇、画栋朱帘……走进昙石村,一座气势恢弘的庙宇式建筑映入眼帘。“这是我们村里的黄氏宗祠,去年刚翻修完,你看看这个建筑是不是很气派 ”昙石村文化协管员洪飞凤自豪地说。 在黄氏宗祠内,挂着不同时代的书画作品,一面牌匾墙上挂了20块不同时代的牌匾。“这些就是我们昙石村悠久历史的见证。”洪飞凤介绍说。 “昙石村是福建文明的发源地,我们昙石村人从古至今都以此激励自己。你看‘四代五国公’和‘一门六知县’那两块牌匾,就是昙石村人在古代文明的指引下,奋发图强,最终名垂千古的最好见证。”洪飞凤告诉记者,受村里历史文化的熏陶,村民们都爱舞文弄墨和收集字画。宗祠内210余幅字画很多都是供大家鉴赏交流的。 在宗祠的二楼,记者见到了一个小型的“民俗馆”,里面古代油灯、陶器、瓷器、银制品、家具、民族服饰……各种造型精致的展品让人应接不暇。 洪飞凤告诉记者,2006年,村里筹资240余万元,重修了黄氏宗祠,于去年竣工。“现在宗祠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村民们喜欢聚在宗祠内切磋字画,研究牌匾,练习闽剧。还经常有学校组织学生到宗祠参观学习,了解福建文明的发源地,感受昙石村浓厚的文化氛围。” 昙石村的其他文化活动也开展得有模有样,“昙石村春晚”算是很有特色的一项。村民叶碧金说:“我们的联欢会都是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除了丰富的节目,还有现场抽奖,能容纳1000多人的礼堂总是座无虚席,至今‘昙石村春晚’已连续举办16届了。” “除了联欢晚会,我们还有三个激情广场,每天晚上都有几百位村民参加。激情广场的中青年组别还曾获得过福州市全民健身舞比赛一等奖呢。” 洪飞凤告诉记者,村里还有吹拉弹唱队、文艺宣传队、闽剧队、篮球队等多支队伍。一项项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昙石村文化也得到发展、升华,村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基层看民生 学生有奖金 老人有补贴 全村人共享发展成果 “你们也要好好学习,争取明年和我一样拿到奖学金。”11日上午,黄迎峰在昙石村村部会议室里一边给孩子们讲习题,一边鼓励他们。得知黄迎峰前两天刚被福建农林大学录取,“昙石小学基金会”会长黄道银找到他,说过几天开表彰会要给他发奖学金,还让他给村里孩子们谈谈学习经验。 眼下正是大学录取通知书发放时间,黄道银又开始忙起来了。“今年已经知道的考上本二的孩子就有4个,还有4个孩子考上了闽侯一中。”黄会长指着花名册高兴地告诉记者,基金会要给孩子们发奖学金,基金会资金多来自村里的华侨捐赠,考上重点高中、大学本二、本一的,分别奖励300元、800元和1200元,“已经连续发20多年了,有43名学生获奖”。 这只是昙石村为民办事的缩影。昙石村还不断改造和完善基础设施,努力使村庄变得更宜居。置身昙石村中,宽阔的环村道路、绿意盎然的景色、整齐划一的居民楼,让人感受到了农村新貌。 黄照生告诉记者,3年来村里为群众办了10件实事,包括昙石山博物馆南面一条街改造、环村路建设、村主干道沿线绿化亮化、农民新村配套设施建设及公园提升改造等,共投资510万元,“昙石更美了,村民们的生活也变样了”。 “以前公园设施简陋,旁边是臭水沟,大家都不爱来,村里花了30多万元进行重新规划和提升改造,现在不比大城市里的公园差”。昙石公园里,一片宽敞的草坪是村民的跳舞场地,各类健身器材分布在公园各处,与喷水池、亭台、文化长廊等相得益彰。“我每天都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