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败主将丁汝昌自杀殉国,为何死后棺材被加三道铁链,十多年不得安葬?
说到清末的那段屈辱史,就会想起甲午中日战争了,中方惨败,北洋舰队更是全军覆没。但还是出现了邓世昌,丁汝昌等有着民族气节的人物,不过他们壮烈殉国后的待遇却不一样。邓世昌抱着太阳犬自沉殉国后,光绪帝泣涕涟涟地写道: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可是“吾身已许国”的丁汝昌自杀殉国后,光绪帝却是:籍没家产,不许下葬。 丁汝昌下场凄惨 丁汝昌的家产被没收,子孙后代流落他乡,他的棺材被加三道铁链,十多年不能安葬。清政府把自己的腐朽让一个人买单是很可笑的,丁汝昌由淮军将领升到海军提督后,虽然不是科班出身,在指挥上也有失误,可是他负伤还坚持作战,更是对日军的劝降不为所动,战到几乎弹尽粮绝又没有援军的时候选择自杀殉国,气节上是可歌可泣的,这样的结局,很悲哀。 丁汝昌的民族英雄与他的死亡时间并不一致,而是中间有很长一段时间,也就是十多年其实丁汝昌不是被世人当做民族英雄对待,而是被当做兵败的降将,承担着甲午海战失利的后果。 人人皆知甲午中日战争,打的挺窝囊,输的挺可惜,与清政府怯战不认真备战有很大关系,但这是很大而广之的认识,也是后人针对清政府的说辞,但在当时的清政府来说,自然不可能主动背黑锅,因为黑锅已经够多了,根本背不过来。 清政府在外交舞台上一系列拙劣的表演,不但引得社会精英阶层强烈不满,即使社会舆论都有不小的愤慨声音,清政府已经是摁下葫芦起来瓢,有点应接不暇了,崩盘的危机已经凸显,因此甩锅给谁就成了甲午失败后除签约以外第一位的问题! 主将丁汝昌自然就成了不二人选,而且当时发生在丁汝昌身上身边的事情,使得清政府有足够的把柄把脏水泼到丁汝昌身上,首先来说甲午海战屡战屡败,在紧要关头的纳降谈判阶段,丁汝昌已经失去了对北洋水师的实际控制权。 最后没办法,只能以死了之,但在死之前,丁汝昌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在久拖未决的日本招降书上签字,而他的一帮早就有此意的手下,拿着投降书就找日本人保命去了,丁汝昌的本意是自己殉国,保全手下性命,但这必然导致他自己给人留下把柄。 清政府则是顺水推舟,把甲午战争失败的罪责安在了丁汝昌身上,当时丁汝昌已死,清政府能做的就是对他的遗体采取措施,表明罪责归丁汝昌的态度,在晚清乱世,公道是奢侈品,尤其是在大家背锅背不完只能在相互推诿中过日子,推给丁汝昌多好,死无对证,想说什么说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