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考是什么意思?《知否》中齐衡为什么宁愿辞官也不让皇帝追封自己生父为皇考?
皇考一般是在位的皇帝对逝去的父皇的尊称,但是在《知否》里,皇帝的亲生父亲是舒王并不是先皇,所以才会引起争议。 之前逆王造反,使得宫中大乱,老皇帝临危授旨,将皇位传给了赵宗全,老皇帝死后,赵宗全继位,但是因为太后之前一直看重邕王继承皇位,对赵宗全并没有什么好感,所以即使赵宗全登基了,太后仍然不愿意放权,一直都是垂帘听政,就因为这样,宫里的官员分为了两派,一派是太后派,一派是皇帝派。 齐衡的母亲从小在太后面前长大,齐国公府自然是站在太后一边的,而顾廷烨在禹州就已经为赵宗全做事,现在自然也就是站在皇帝这一边,这既是太后与皇帝的纷争,也是男一与男二的冲突。 两派的纷争一直不断,但是在对皇帝亲生父亲的称呼上,矛盾逐渐走上高潮。看过剧的应该都知道,先皇是没有子嗣的,所以只能从自己的几个兄弟里找继承人,赵宗全即位后,对先皇的称呼就成了朝中议论的话题。太后派自然觉得皇帝应该以先皇为父,称先皇为皇考,称舒王为皇伯,而皇帝派则认为皇帝不应该放弃自己的亲生父亲,应该称生父舒王为皇考。 皇帝的难处在于,如果称舒王为皇考,那么对于先皇则失去了仁义之道,如果称先皇为皇考,那么就失去了孝顺之道。 这个问题已在朝堂上引起争论,太后和皇帝两派的冲突已经藏不住了,太后就假装同意了皇帝的说法,让皇帝称舒王为父,同时将舒王称皇。然后再私下找了齐衡,对齐衡说自己是被逼签下的公文。想到当初自己被强权所迫签下婚书,如今太后被皇帝一派灌醉酒签下公文,如出一辙,此时的齐衡自然是不允许这种恃强凌弱的事情发生,更加一心想要为太后争一口气。 再加上,齐衡本身是言官,言官的指责就是监督与上谏,对于任何违法违规违背道德的事情,言官都是可以上奏的,而且古代都有不杀言官的说法,所以齐衡果断在朝堂之上说出了太后被迫签下公文之事,并请求皇帝辞去自己的职位,齐衡这一举动,其实如果只是齐衡的辞官不会怎么样,但是半个朝廷的官员都请皇帝辞官,这就让皇帝没有办法了,若皇帝再一意孤行,就会被扣上不听言官谏言,忘恩负义的名声。 这也是太后所用的曲折战术,她知道跟皇帝直接起冲突对彼此都不好,毕竟她未来还要在宫里过,真的得罪了皇帝,自己的晚年也过不好,只能利用齐衡和众多官员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当太后到朝前亲证的时候,太后虽然嘴上说手谕是自己盖的章,但是行为却在告诉朝堂上的大臣自己是被迫的,此时皇帝急于让太后回去,更是让众臣们觉得是自己心虚。 所以齐衡在这场争斗中,并没有忤逆皇帝的意思,只是他被太后当了棋子,就像齐国公所说的,很多事情,只有让他亲自经历了以后,摔了跟头,他才知道未来该怎么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