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话海头 福清上迳镇就有这样一个村庄

微义唤潮
2015-04-22 11:03:27

海头,顾名思义为海之头也。在沿海,以海头作村名的村庄不少,这都与其地理位置有关。福清市上迳镇侨乡海头村就是其中一个村庄。

海头村离福清融城市区约18公里,位于玻璃岭下福厦公路南面,上迳镇新镇区西面,与新镇区毗邻。迳江水从村南流过,经上迳村、过蹑云桥注入大海。今天人们来到这里,看到的是肥沃的农田,繁忙的工厂,美丽的楼房,谁也不会相信这里曾经是浩瀚大海的一个小小头部。但历史事实确实如此。

迳江,历史上也许有过丰沛的水量,才有“江”的名称。但从我知道它的存在时,江水流量就不多,充其量不过是一条奔向大海的溪流。但由于海头村离迳江入海口不远,海水涨潮时,可以从迳江入海口倒流进来,一直涨流到村头。海头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潮涨潮落,咸水与淡水交汇,给一些海鱼生活、生长创造新的条件。当年蹑云桥下就有小鲫鱼在这里产卵、繁育,在这里捕捞的鲫鱼味道特别鲜美,至今人们还经常提起。由于与海相通,潮水沿迳江倒流,不仅上迳成了常用渡口,直通江阴兴化湾;海上的小船也摇着木桨划进海头村,在适宜的岸边停船。久而久之,海头村也有了海盐和杂货小码头。村里的人们祖祖辈辈与海相伴生活,当年靠近码头处有集市,每当海水涨潮,货船驶进码头时,集市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听父母上一辈人讲,解放前,江阴等地生产的海盐通过小货船运到海头码头,再雇人肩挑车运送往各地。在小码头附近,设有盐仓。那时没有其他生计,我母亲和年小的大姐就曾经多次到海头码头挑盐到县城和闽侯等地,赚取些微工钱补贴家用。新中国成立后,海头村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海盐和杂货小码头。海头村许多村民都曾当过海盐搬运工,虽然辛苦,但报酬相对高些。小码头的存在,也相应带动一些小买卖小生意。比如,小货船运来牡蛎壳销售,海头村就开有壳灰窑;小渔船运来小杂海,就有做海鲜生意的。当年附近的村民经常来海头村购买小杂海。从前农村烧火做饭用的不是现在的煤炭和液化气,而是柴草。沿海平原丘陵地带缺少柴草,那些运盐船、小货船都经常购买木柴运回家里。上世纪50年代,我还在上小学,节假日还曾帮大人把砍好的木柴挑到海头小码头,卖给船民运回当柴火。

后来为了发展生产,沿海有条件的地方都进行围海造田。随着后来柯屿大面积围垦,涨潮时海水再也不能倒流入上迳,更不用说是海头村了。海头村的小码头从此不复存在,昔日小码头的繁华景象也早已完全消失,只留在上一辈人们的记忆中。但海头村的村名却依然存在,它成为当年海水曾经流进村头以及先辈们与海相伴生活的永久纪念。

今天,站在海头村,望着迳江流水奔腾不息滚滚向前,流向远方注入大海,看到脚下这片热土上的工厂、田地、楼房,不禁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人们移山填海的力量。沧海桑田的变化,反映出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回顾海头村小码头的历史踪迹,也让人了解到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自古就渗透在海滨的每个角落。因此,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更要高瞻远瞩,充分发挥我们海峡西岸港口新城的优势,努力深挖潜力,因地制宜去发展壮大海洋经济,繁荣昌盛海洋文化。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