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30+》,是综艺的新方向?
一部聚焦女性年龄主题的纪实访谈节目《女人30+》正在播出。节目邀请张柏芝、陈乔恩、秦岚、马丽、吴谨言、谢娜6位30岁左右及以上的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知名女性,来呈现她们面对家庭、婚姻、事业所表达出来的个人思考和价值观。 《女人30+》海报 目前节目已播出6期,受访的三位女嘉宾是张柏芝、陈乔恩、秦岚。《女人30+》除了选题引人注目外,节目的形式也显得与众不同。不同于以往观众看到的综艺短则一个小时,长则两三个小时,《女人30+》每期的长度不到10分钟,它是典型的微综艺。虽然节目的制作体量和成本小很多,但《女人30+》收获了好几个热搜不说,市场反响也颇为理想,目前单期播放量平均有3000万-4000万,堪称以小博大。 《女人30+》的市场成功,是否意味着微综艺时代要到来了?抑或节目本身,是微综艺优势和困境的一个体现? 首先有必要知悉,时下微综艺大量出现的原因。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短视频快速崛起。5月27日发布的《2019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短视频行业的市场规模为467.1亿元,在2017年仅为55.3亿元,涨幅达到了惊人的744.7%。2018年12月,短视频行业的用户规模达到6.48亿,而截至去年年中,中国的手机网民才不过7.88亿,超过80%的手机网民都看过短视频。 更关键的一个趋势是,2018年短视频在用户日均使用时长上也首次成功逆袭,反超了长视频。换句话说,很多人每天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上花费的时间,要多于他们在“优爱腾”上花费的时间。 短视频受欢迎的原因显而易见:短视频的时长短,方便于用户任何碎片化的时间观看;短视频的流量耗费小,用户在非wifi情况下观看也不会“心疼”;短视频的内容更为垂直、碎片化、娱乐化,更适合于用户放松和解压…… 长视频固然还应坚守,但短视频也应该发力。因此,这一两年来,抖音、西瓜视频、火锅视频(原腾讯yoo视频)等短视频平台纷纷推出微综艺、微剧,“优爱腾”也马不停蹄地在微综艺、微剧上布局。像西瓜视频已经推出了《一郭汇》《侣行·翻滚吧非洲》《丹行线》《海角甜牙》《考不好,没关系?》《石榴姐陪你玩》《人生之书》等多档微综艺,请来了郭德纲、朱丹、蔡康永、张绍刚、撒贝宁等明星加盟,虽然略小众但口碑不错。 西瓜视频在微综艺上持续发力 除了微综艺外,还有几分钟的短剧,比如腾讯视频的《小哥哥有妖气》《抱歉了同事》,西瓜视频的《不思异:电台》,爱奇艺的《生活对我下手了》《他们对我下手了》,等等。 《女人30+》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它是视频网站抢滩短视频领域的重要尝试。从市场境遇上看,《女人30+》无疑是成功了,但作为新的综艺形态,微综艺要真正走得长远,终究得靠内容取胜。微综艺“微”的形态,会对内容生产带来怎样的影响? 微,意味着简单、直接、短平快;因为时长的限制,它剔除掉种种无关紧要的细节,整个采访紧紧围绕主题;节目没有太繁复的后期,整体简洁、明朗。这样做带来的一个优点是,它非常适合于观点的表达。像《女人30+》这一类的访谈,整一期节目基本上就是嘉宾一个人在表达意见。假若嘉宾本身是一个非常有态度、有内涵的女性,那么她就充当了类似于“意见领袖”的角色,传递给观众的可能是真知灼见。 经由《女人30+》,不少观众就重新发现了陈乔恩,此前她正面临转型困境,流失了不少路人粉。两期节目虽然不足20分钟时间,但40岁的陈乔恩呈现出自信、幸福、怡然自得的单身女性形象,她的充满机巧的发言也打破了时下舆论对女性的诸多偏见。 比如在谈到归属感时,她说,“要给一个女孩归属感的,有时候不一定是一个男人,你选择的地方,你创造的家,或是这张沙发,它就是归属感。”再看看她坐在这张沙发上发自内心的幸福表情,就胜过千军万马的敌意。 陈乔恩认为,一张自己喜欢的小沙发就可以带来归属感 再比如陈乔恩妈妈担心她以后会不会成为孤苦无依的老人,陈乔恩说“不会的,我会是一个有钱的孤苦无依的老人”,很酷很幽默,也让她的“努力工作是为了自给自足,女孩子要过得有底气一点”显得有分量。 陈乔恩幽默回应妈MD担忧 显然,《女人30+》的立意是,通过演艺圈几个30+女性的遭遇,来反映这个社会对女性的诸多误解、偏见、敌意;而演艺圈这几个活得非常精彩的女性,刚好可以形成一个“反击”。 坦白讲,这一立意颇能讨好女性,但它其实挺老生常谈了。这恰好也可以体现出微综艺的一个软肋:因为微,所以它的传播高度依赖于热话题和老话题,这不免让它显得老套。 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它的“薄”。并非指涉某个嘉宾,而是整个节目传达的是一种单一的价值观,是单一的一种声音。一方面,这让节目似乎一直在重复一些空大的“正确的废话”;另一方面,这些“正确的废话”对于某个群体来说是合理的、适用的,但于某些群体来说,就显得“隔岸观火”。 就比如节目中,张柏芝、陈乔恩都一再谈到女性努力、拼搏、奋斗的意义,只有经济独立了,女性才能活得有底气。这话对于她们来说,肯定是没错的,她们本身就做到了。《女人30+》的目标受众是城市里受过教育的职业女性和独立女性,她们一定也会赞成嘉宾的观点,因为她们也都具备这样的可能性。 但如果女性努力了还无法做到呢?如果不是像秦岚说的,“我觉得每个人都能做到”呢?《女人30+》不自觉地剔除了另外一批30+的女人——那群年老的、贫困的、受教育程度低的、边缘地区、缺乏选择权、失败的女性,并且她们的困境或许不是因为她们不够努力,也来自于社会结构、制度保障等等。 当节目顶着“女人30+”的名号时,它的讨论就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演艺圈那些光鲜亮丽的女明星,一味地灌输鸡汤式的观点,仿佛成功、独立、独当一面才是30+女性该有的模样,这无形中是给30+女性新的偏见。30+的女性是多种多样的。就比如张柏芝那一期曾短暂地闪现过帮佣的身影,她们也是30+的女性,她们在现实生活中更为普遍,但节目组显然不会倾听她们的故事。 30+的女性也可以是普通的、甚至经济不独立的 总之,功成名就的女明星的经验之谈并不时时普适。节目一味强调女性应该不停地努力提高她们的社会经济价值,某种程度上是个体原子化的标志,仿佛无穷的远方都与我无关。在每一期仅有10分钟不到时间,节目无法呈现出太多的复杂性,它只能是简单化甚至片面化的。 央视《半边天》栏目2010年曾做过5期《女人三十》的访谈,请来一群普通女性讨论30岁的一切。长综艺处理类似议题有明显优势。 “微”在根本上局限了内容创作的深度和广度,它并不适合处理一些宏大议题,很容易显得浮光掠影;假若《女人30+》不是有明星加持,关注度就会低得多。何况,微综艺的竞争对手,不仅是长综艺,也包括短视频平台上的那些UGC,抖音上用户上传的一个零成本拍摄的搞笑视频,可能比许多平台精心制作的微网剧、微综艺更具传播力。 微综艺的前景并不明朗,除非“微”不仅是更微小的形式,还拥有更浓缩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