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现状:香港本土的故事,没人愿意拍,也没人愿意演了
2019这一年,古天乐已上映和未上映的电影一共有12部,平均下来一个月一部。 上周六,由他主演的犯罪悬疑片《犯罪现场》于内地上映。 监制尔冬升在接受采访时半开玩笑地说:“香港娱乐圈就靠他撑着了,我有时候劝他缓一缓。” 但是,虽然尔冬升这样说,他还是非常期待古天乐的加盟。 因为,谈及这部电影最初的选角工作时,尔冬升表示,导演冯志强为了这个片子筹备了很久,却因为演员的问题迟迟难以开机。他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感到非常疑惑:为什么一个好本子,又是香港少有的推理片,会被推三阻四得找不到人拍呢? 尔冬升的话里,处处暗含了目前香港电影市场的无奈现状。 比如,除了古天乐以及刘德华、梁家辉等老牌香港演员,香港的年轻演员去哪了? 古天乐充当“劳模”的背后,是香港青年演员断层的问题。 香港选择做演员的青年人越来越少,就算苦练几年也无戏可拍。就连香港的导演,可选择拍摄的题材都需要向内地的故事看齐。 就比如李仁港导演的《攀登者》,这个讲述60年代中国登山队登珠峰的故事,就屡屡被观众质疑导演的“不懂”。观众表示,强加的感情戏是源于导演李仁港不懂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中国两次登珠峰的意义。登山队员如何训练、成长,以及中国在国际上举步维艰的地位,这个题材本身的重量和意义都被爱情戏稀释掉了,人物背后的家国情怀并没有被充分地表达出来。 回顾李仁港的创作经历,从导演处女作《94独臂刀之情》、到执导古装武侠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之九阴真经》,再到2011年,他监制并编导了战争电影《鸿门宴》并因此获得了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美术指导提名,他对武侠片的审美始终都保持着较高的水准。 可是,2014年却成为了他艺术生涯的分水岭。那一年,他与筷子兄弟合作的《老男孩之猛龙过江》豆瓣评分5.7,2015年的《天将雄狮》的历史bug再次被吐槽,到2016年的《盗墓笔记》口碑跌至谷底,他的作品质量受到了广泛的质疑。 有人说,这三部电影,除了动作场面的精彩表现之外,剧情的丰满程度和逻辑流畅度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弊病。 这些年,香港导演的专业问题好像总是在遭受质疑,许多曾经在香港创作出精品佳作的导演一时间无法发挥出他们真正的水平。但是就算是再不适应内地市场,他们还是硬着头皮来了。带着“专业”的头衔,带着在香港电影市场中摸爬滚打数年的经验来到了内地的市场上。 他们的选择,也同时说明了尔冬升导演所说的香港电影现状:香港本土的故事,没人愿意拍,也没人愿意演了。 其实最早,香港电影可是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类型广泛、题材多元。 那么,从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至今,香港电影市场到底是如何缩水的呢? 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是80至90年代,当时香港电影在东南亚辐射范围之广是可以堪比好莱坞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的。 早期80年代香港电影以邵氏电影为代表,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影片以古装武侠片、功夫片居多。它的《江山美人》、《十八般武艺》和《五毒》等武侠片为后期香港武侠电影全盛时代奠定了基础。 后来,在邵氏担任宣传经理的邹文怀创立了嘉禾。1971年,邹文怀慧眼识英雄,与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李小龙签约,并给予他极大的执导自由,嘉禾也迎来了其创业期间的第一个转折点。 那些年,由嘉禾制作的《精武门》、《猛龙过江》等作品相继问世,盛况空前,打破了许多当时东南亚的票房纪录。 随后,嘉禾又迎来成龙、洪金宝等武打明星,拍摄了很多叫好卖座的新功夫电影,比如《醉拳》、《A计划》、《红番区》、《警察故事》系列等。 在武侠、功夫片的基础上,加上当时香港处于历史的巨大变革期,移民、阶级差异、情色、暴力、迷茫以及所谓“无厘头”背后的夸张和讽刺等元素被当时一代的创作者很好地利用了起来,使得港片的种类在后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 警匪片、黑帮片、喜剧片、魔幻片、艳情片、赌片、鬼片、爱情片等等满足了不同观众的胃口。这些商业类型片成为了香港“东方好莱坞”的支柱。 不过,这样的速度和效率的背后,是危机和衰落的前兆。 再后来,如近几年的内地影视市场一样,香港电影的繁荣吸引了大量的海外,尤其是台湾的投资者。大量热钱涌入市场,据说当时香港电影的制作,可以达到7天一部电影的程度。 香港本土市场已经在超负荷运转了,处于透支状态下的市场彼时逐渐开始出现粗制滥造、片酬过高等问题。 香港电影人吴思远曾说过,“我们不停地在重复拍电影,不停地拍搞笑电影、武侠电影,香港观众开始觉得新鲜感没有了。另外最重要的,香港电影非常依赖的海外市场已经开始萎缩了。” 而此时后来居上的则是好莱坞电影。90年代之后,好莱坞的电影技术迅速发展,让人血脉喷张的视觉效果使电影本身所自带的文化壁垒自动坍塌,蔓延和输出的速度十分迅猛。 同时,1997年香港爆发金融危机后,投资全面收缩,而到了2003年,香港电影的从业人员已经从巅峰期的2万人减少到不足5千人。 蛋糕大,盘子小,本土的电影市场已经无法为香港电影人才提供更高的报酬和更大的平台,不少影人纷纷转向当时开始蓬勃向上的好莱坞。 吴宇森、周润发、成龙、李连杰等香港商业片的领军人物,以及大量的幕后技术人员先后到好莱坞闯荡,寻求发展。 洪金宝主演了部美剧《过江龙》,甄子丹成为《刀锋战士2》的武术指导,元奎导演了《玩命速递》系列…… 技术的变革,虽然推动了好莱坞大片的发展,但是也致使以武侠电影著称的香港电影受到了巨大冲击。曾经的香港动作巨星或出身戏班或习武出身,各个身怀绝技,但是电脑特效的兴起不再需要传统的功夫片,演员不需要会武打,打斗场面完全可以由电脑合成,这也让香港电影功夫片、动作片失去了优势,功夫片就此走向没落。 而此时内地电影的市场化改革刚刚启动,一大批民营的电影公司成立,内地和香港电影的合作方式逐步展开。 2003年,内地和香港签署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而香港电影也是CEPA当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此,香港电影人士开启了北上的风潮。 就连当年独树一帜的香港无厘头喜剧、宫闱片、黑帮片以及灵异片也因粗制滥造和时代背景发生改变等问题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所以,市场的流失导致香港的类型片似乎只剩下了警匪片,而就连警匪片,也无法做到推陈出新,翻来覆去的故事情节早已让观众的眼睛感到疲惫。 其实无论是导演及创作人员的流失,还是青年演员断层,都是源于这些年港片市场的萎缩,而在港片经历过大浪淘沙后所剩下的警匪题材,就只好依靠几张老一辈香港演员的重复面孔支撑着,不知道这样的尴尬窘境,什么时候才能迎来转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