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监管边缘的“微商” 微信交易有风险
阅读提示 微信的推广应用,不仅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衍生出了“微商”这个新职业。他们通过微信平台推销商品,或是替他人代购物品,俨然成了“掌中淘宝网”。可由于没有统一的行业规范,这种交易模式存在不少问题。 5月6日,商务部下发《无店铺零售业经营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办法》对无店铺零售业经营的推销方式、经营许可、信息登记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其中也包括微信。 护肤品、首饰、药品甚至二手车……只要你想得到的,“微商们”似乎都在销售。但与传统的消费市场相比,“微商”入门要求低、自由度高、流动性大,无需注册公司或实名认证,且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予以规范,这让“微商”游走在监管边缘,市场乱象频现。 开办“微店”门槛低 想成为一名“微商”很简单。以“微店”为例,只要下载相关软件到手机,输入手机号,获取手机验证码,并输入“微店”店铺名称、设置密码,即可成为“微店”店长。通过“我的微店”,卖家即可上架销售商品。 经营“微店”半年多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在“微店”“我的收入”中,可以绑定自己的银行卡。买家在看到“微店”里销售的商品后,即可下单购买。“微店”会在1-2个工作日内,将交易款打入自己银行账户,且不收取任何费用。 罗女士是在今年才加入微商队伍的,在“微圈”里,她主要销售衣服、鞋、包等商品。凭借“微信推介+淘宝店铺销售”模式,她每月微信销售量在90件左右。“我每天会分四个时段,发布四次新品。公众账号如果利用微信关系链发展下线分销,微信公众平台会永久封号。但是对个人账号发布信息、进行交易等行为,并未监管。”罗女士说道。 微信交易有风险 市民小杨前不久通过“微商”代购了一件连衣裙,发现质量不好,怀疑不是正品,想要退货却遭到了商家的拒绝,投诉无门。 王小姐则在好友的推荐下,她加了一位代购奢侈品的“微商”。在看中一款名牌包后,她便直接下单,通过微信将包的全款打给了对方。但时过一周,仍未收到商品。通过商家留下的快递单号,王小姐上网查询,也查不到相关物流信息。尽管担心上当受骗,王小姐却无可奈何,因为除了电话号码和微信号,她完全不知道商家的真实信息。 许小姐在微博、微信上从事名牌鞋子代购已有一年。她所代购的商品主要来自国内专柜、国外朋友及代购工厂。“交易时,多是用支付宝或者微信转账。买家不问,我也不会主动提供自己的信息。”许小姐告诉记者,一些商品从国外寄来,邮寄成本高,一般是不允许退货的。而且,她自己也不能确定每件商品都是正品,毕竟不是专业人士。 维权之路向何方 今年以来,市工商局12315指挥中心接到了12个涉及微信平台购物问题的电话,但符合受理规定的投诉只有2件。 由于“微商”没有市场经营主体,是代买、代销的关系,交易主要基于各自的信誉度。目前这方面法律法规仍是空白,监管和维权都具有一定难度。12315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提醒消费者:在微信购物时,尽量选择有实体店的商家,对卖家的身份与货品来源要了解清楚,并保存与卖家的聊天记录、银行转账记录。一旦发生纠纷,工商部门才能介入处理。若消费者发现“微圈”里有卖家做虚假广告,售卖假冒、伪劣商品的,可以拨打“12315”向工商部门投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