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靓颖演唱会现场逼婚冯柯的幕后隐情
张靓颖演唱会现场逼婚冯柯的幕后隐情 文/一床情书 终于等到你,还好没放弃... --题记
昨晚,张靓颖在巡回演唱会长沙站唱到《终于等到你》这首歌的时候,突然公布与少城时代CEO冯柯的恋情!她说:“从18岁到30岁,有一个人一直陪着 她一直保护她!12年,我不想一个人过了,你要娶我就上台!”被点名的冯柯当即冲到台前,两人在台上深情拥吻。消息曝光后,不少网友称被张靓颖的勇气打动,直呼她是性情中人,也有网友表示被12年的陪伴与长情所打动。 不过一床情书却从网友拍到的视频看到,面对张靓颖的倒求婚,冯柯并没有如媒体所描述的立即冲上台,而是过了很久才出现在台上,上台后他说自己完全没有任何准备,谢谢大家,然后就准备把麦克风还给张靓颖下台,这时候全场观众开始喊求婚求婚,张靓颖也期待他的表现,但是他并没有下跪求婚,而是说我们非常好很幸福,然后给张靓颖一个拥抱又要下台,可是观众不依不饶,再度起哄亲一个亲一个,冯柯终于亲吻了张靓颖,然后才下台...... 整个过程冯柯显得非常的平静和淡定,丝毫没有欣喜若狂的感觉,如果观众不起哄,或许他连拥抱都不会给张靓颖,在看视频时一床情书甚至非常担心,如果当时冯柯拒绝上台,张靓颖该那该如何收场,而冯柯的貌似心不甘情不愿的举动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1.张靓颖的逼婚实在太突然 从网友PO出现场的视频看,张靓颖昨晚的求婚显然没有告诉冯柯,面对突如其来的幸福,没有丝毫心理准备的冯轲大脑立即一片空白,不知接下来该如做,所以愣了一会才上场,随后他发微博称:“脑袋还在一片空白中。。今天发生在台上的事情本该是我来做的,而不是让她这样简单地在台上宣布。。愧对!!!谢谢大家的祝福,我会有一个特别的求婚仪式回馈给她!再次感谢。” 2.冯柯阅人无数所以很冷静 据了解,冯柯比张靓颖年长15岁,而且曾经有过婚史,可以说阅人无数,也经历过悲欢离合,对于生活和爱情他都看得非常淡然,因为他明白自己早已过了为爱轰轰烈烈的年纪,如今的他只想过平淡如水的生活,所以对于张靓颖当公布恋情时,沉着老练他显得非常的冷静。 3.多年的相处冯柯早已将张靓颖当做爱人 据媒体透露,据了解,两人早在04年便相识并且展开地下恋情,05年,冯轲动用一切资源支持张靓颖参加超女比赛,随后更扶助张靓颖一路唱上了国际舞台,09年,两人创立少城时代。十二年相处,冯柯早已将张靓颖当做陪伴自己走完一生的爱人,结婚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一张纸的问题,两人相处期间有太多甜蜜和幸福的回忆,所以当陪伴了十余年的张靓颖表白时,他甚至根本就没反映过来。 4.冯柯只想做张靓颖背后的男人 冯柯为人极为低调,为了张靓颖的长远事业,十多年来,他和张靓颖从来没有以情侣身份公开亮相过,而十多年的幕后生涯,早已令冯柯习惯于躲在镜头后面运筹帷幄,他从来都没有打算过要走到台前,所以张靓颖突然呼唤他时,他显得非常惶恐,甚至心里经过一场激烈的天人交战。 下面再来说说张靓颖,她与冯柯相处十二年,对冯柯的为人处事,生活习性理当了如指掌,但是她为什么要在演唱会上,而且是冯柯毫不知情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逼婚呢? 1.单亲家庭长大的她很渴望有一个家 据一床情书了解,张靓颖生长在单亲家庭,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便因感情不和离异了,离异后父亲很快就组建了家庭,而张靓颖则跟随母亲一起生活,当初小小年纪的她之所接纳比自己年长十几岁,已经结婚冯柯,正是因为冯柯让单亲家庭出身的她感受到父爱般的温暖,如果不是做艺人的话,她或许早就结婚生子,因为她内心深处非常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有一个爱她男人。 2.为了这份爱她已等得太久 正如张靓颖在演唱会上所说:“12年,我不想一个人过了,你要娶我就上台!”十二年的地下恋情,十二年的痴痴等待,却始终等不到冯柯的求婚,于是张靓颖便发挥川妹子精神,为了爱情和幸福主动出击,你不向我求婚,我就霸气的向你逼婚,而且让演唱会现场的观众以及网上的网友共同作证,看你冯柯到底爱我有几分? 3.目前是结婚的最佳时机 娱乐圈的女星因为工作缘故,往往选择晚婚晚育,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跟张靓颖同期出道的超女叶一茜和何洁,以及张靓颖旗下的艺人杨幂 等人都早早的结婚了,婚后她们非但没有被家庭拖累,反而因为爱情的滋润,让她比单身时活得更加洒脱和惬意,在照顾家庭之余,她们依然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简直就是人生赢家。更何况,30岁的张靓颖目前事业稳定,婚后如果想要孩子,目前双方的身体都是最佳时机,所以此时不结婚,更待何时? 4.为自己正名 据悉,十二年前,张靓颖与冯柯交往不到一个月时,冯轲才坦白地告诉她自己已有妻室,妻子带着6岁的孩子在国外生活,夫妻二人因事业繁忙而逐渐疏远,当时的张靓颖认为冯柯坦诚、敢于面对,所以最终还是接受了冯柯对自己在事业和生活上的照顾,然而正是因为她当时宽容,致使她背负小三骂名长达数年,当时媒体纷纷质疑因为张靓颖的插足才导致了冯柯与妻子离婚,所以今次演唱会上的逼婚,她或许想为自己的正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