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年出货8000万背后的辛酸,后互联网时代国产手机何去何从
最近小米不太平,接连几日,在虎嗅等垂直类媒体平台上,连续出现了不少关于小米手机出货量无法完成既定目标的文章,一时间让人捉摸不透情况,似黑却数据十足,让人无法辩驳。 (图片数据来自虎嗅) 3470万部手机的出货量,让全年8000万台的目标看似遥遥无期,但对比13至14年的数据,其下半年的爆发却又显得合情合理。排除友商黑文的情况暂且不提,为什么小米的销售量稍有波动,就能引人如此热议?答案应该就是性价比与品牌溢价先天的原罪,无法调和的矛盾。
早在小米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的时候,一款精美的手机,配置足可匹敌国际大厂的势头,让其瞬间秒杀一众“山寨”,而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手机市场的蓬勃发展,消费者被启智,互联网让信息越来越透明化之后,人们对于品质的需求,也不再是小米能够满足的了。小米看到了这一点,第五代机型小米note的极力向高端形象转变,一款手机发布六次,但效果甚微。
(黎万强回应网友质疑,称“谈不上回不回归”) 人们需要一款或很多款有差异化的产品来满足多元化的需求,自数码产品的“洪荒时代”向“百花争鸣”的过渡,显然后互联网时代需要涌现出更多的创业者。国产手机当然不乏这样的创业企业,稍有名气的如一加、锤子、乐视,次之的比如原点、华硕… 以一加为例,去年出货量已超百万,和小米的6112万相比仅是其零头,到这并不妨碍其蓬勃的发展,积累一大票忠实的粉丝。要知道,拼性价比,一加并没有小米那么惊人的效果,谈营销也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吸引而至的是一大堆年轻人对品质的追求,是审美的趋同,抑或对“不将就”理念的认同。要知道,品牌忠诚的层级中,对于价值观的忠诚度才是最可靠的,总不会发生哪天性价比不在了,就选择放弃。
小米的迅速布局给其带来了规模成倍的增长,然后也让“低端、廉价”等标签深入人心。这并不是决策者的错误,商业社会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取舍。
一加将于7月28日十点在北京召开发布会,第二代旗舰机的参数配置也为消费者津津乐道,不发烧的810,全金属机身,最好用的type-c接口,从手感到质感的蜕变…后互联网时代的国产手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差异化的未竟之路,加之美好的设计理念,无敌的口碑营销才是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