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洋舰与战列舰、驱逐舰到底有什么区别?

雨后新颜
2015-07-09 13:08:05

综述

在历史上,“巡洋舰”这个词并不是代表某一种特定的军舰类型,而是代表一种军舰所要担负的任务。从17世纪开始,这个词通常都是指代用来执行单舰破交或者护航任务的“护卫舰”或者更小一些的舰只。从19世纪未开始,“巡洋舰”才成为一种专门被设计用来执行单舰作战的军舰名称。

本周五即将播出的军武次位面视频节目第五期《旭日攻略-巡洋四海》将回顾20世纪初日本海军的发展史,今天我们以二战前的日本海军为例,详细为大家介绍下巡洋舰到底和战列舰、驱逐舰有什么区别。

日本海军是在1883年 (明治16年)首次引入“巡洋舰”一词。从那以后,除了“浪速”、“高千穗”、“畝傍”、“千代田”等正式的巡洋舰以外,还有很多其余舰艇也都被称作巡洋舰。例如一些“巡航舰”和“单桅战舰”也就都被粗略算进了“巡洋舰”的行列。到1898年(明治31年)日本海军正式制定舰艇类别标准,原先的一些巡航舰、炮舰就都被划分成了“海防舰”或者“炮舰”。

涨姿势:巡洋舰与战列舰、驱逐舰到底有什么区别?

1886年3月刚刚建成的日本海军“浪速”号防护巡洋舰,该舰后于1898年3月21日被改编为二等巡洋舰

所谓“巡航舰”、“单桅战舰”都是自风帆时代沿袭下来的名词,以甲板层数、桅杆数量来区分具体舰种,其中单桅战舰体积较大,而巡航舰则较小。除此以外,另一种经常被初创期的日本海军算作巡洋舰的就是“护卫舰”。

以当时的日本海军而言, 3700吨的 “扶桑” 号就是一艘护卫舰。护卫舰就是巡洋舰的前身,虽然现在这个词被用来指代一些排水量不大的军舰,但在当时,护卫舰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舰只。而巡航舰尽管比护卫舰舰型更小,但也可以算作是巡洋舰的一个分支。

在蒸汽动力的基础上, 装甲防护也逐渐被搬上了巡洋舰。最初拥有装甲的巡洋舰被称为 “防护巡洋舰”, 这些巡洋舰只有一层被称为“穹甲”的水平装甲,但没有舷侧装甲,因此排水量相对仍然较小,其火炮口径一般也在152毫米以下。另外,也有一小部分防护巡洋舰在舷侧装有装甲,但并没有安装穹甲,其排水量往往比穹甲巡洋舰更小,它们被单独称为 “装甲巡洋舰”。 从此时开始,巡洋舰也开始被编入主力舰队,成为了战列舰部队的侦察和保护力量。随着战列舰吨位的不断增大,装甲巡洋舰也经历了大幅的发展。但无论是防护还是火力都仍然远不及战列舰,而航速又要比防护巡洋舰稍低。因此并不适于参与舰队决战,而仍然只能作为舰队前卫或者较为强大的破交力量而使用。自装有战列舰级别主炮、装甲更厚、 航速更高、 排水量更大的 “战列巡洋舰”在1908年诞生后,各海军强国就基本停止了装甲巡洋舰的建造。

涨姿势:巡洋舰与战列舰、驱逐舰到底有什么区别?

巡洋舰防护体系发展系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防护巡洋舰的地位开始被“轻巡洋舰”取代。 这种巡洋舰通常没有穹甲,而是改为使用舷侧装甲来对自身进行保护。同时还拥有较快的航速,可以与驱逐舰或者雷击舰配合行动。此时轻巡洋舰的排水量通常在3000吨到7000吨左右,个别如英国的“霍金斯”级之类者可达9000吨左右。

随着一战后《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各国都无法再建造排水量超过一万吨、 火炮口径也超过203毫米的战列巡洋舰或者装甲巡洋舰。只能转而在轻巡洋舰身上下功夫,将其排水量放大到10000吨,火炮也更换为203毫米级别,而这就正是 “重巡洋舰”的起源。 不过直到1930年的伦敦条约,才正式将10000吨级别、装备203毫米主炮的巡洋舰和8000吨以下、装备155毫米主炮的巡洋舰正式区别开来。

到1937年华盛顿条约和伦敦条约到期后,各国又重新抛出了在定位上类似于装甲巡洋舰的 “超级巡洋舰”概念。美国建造了三万吨级别的“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而日本也有计划建造相似吨位的超甲巡。与此同时,轻巡洋舰也演化出了一些功能性更强的分支,例如 “防空巡洋舰”。但也正是在这一时期, 除美国和德国外,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重巡洋舰这一无奈之中才“人为”创造出来的舰种。到第二次大战结束后,巡洋舰与驱逐舰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变得模糊。二者吨位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功能也越来越接近。

涨姿势:巡洋舰与战列舰、驱逐舰到底有什么区别?

英国海军在一战期间建造的“霍金斯”级轻巡洋舰。其排水量超过9000吨,同时主炮口径也达到了190毫米。

巡洋舰的特征

不论是护卫舰和巡航舰共同发展成了巡洋舰,还是如今巡洋舰又即将被越来越大的驱逐舰取代。从始至终,所谓“巡洋舰”都有几个不可替代的特征。

>>>>>适航能力

战列舰的威力在于炮战;驱逐舰的威力在于高航速和鱼雷战;航空母舰的威力在于可以搭载舰载机;潜艇的威力在于隐蔽;而巡洋舰的威力就在于适航性能。虽然战列舰和航母的舰型很大,也拥有不错的适航性能,但从某种角度而言,巡洋舰却要比它们更加领先一步。

在战列舰与巡洋舰并存的年代,常常存在着一些适航性能远好于战列舰的舰只,由装甲巡洋舰发展而来的战列巡洋舰就是最好的代表。这种舰只并不是所谓的“高速战列舰”,更不是战列舰,而只是迈人了无畏舰时代的巡洋舰。当然,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并不相同,某些国家也会拥有一些适肮性能较差、续航力很短的巡洋舰,但是结合舰型大小、排水量吨位来看,即使是这些巡洋舰,其对适航性能的要求已经算是非常之高了。

>>>>>航速

巡洋舰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航速较高。虽然在轻巡洋舰诞生的时候,德国和美国海军还有很多巡洋舰只有十几节的航速,但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两国巡洋舰都需要大续航力决定的。除此以外,日本海军和英国海军也有不少航速在20几节的巡洋舰。但一般而言,真正被用在战斗第一线的却全都是高速巡洋舰。因此,高速性能与巡洋舰之间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

各种巡洋舰在性能、排水量、武备以及其他方面都有着或大或小的区别,但与巡洋舰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就是轮机和锅炉,而巡洋舰的排水量与其动力却不是正比关系。但各舰计划时的设计航速都是以海面风平浪静为标准,而实际的大海不会如此。巡洋舰建成后的试航一般都是在海面平静的内海进行的,所以能达到相对较快的航速,但在公海上却不然。这一问题对驱逐舰的影响还要更大,因此实战中经常会出现恶劣海况下巡洋舰将试航速度远超自己的驱逐舰甩在身后的情况。

涨姿势:巡洋舰与战列舰、驱逐舰到底有什么区别?

试航中的“最上”号巡洋舰,当时该舰仍处于轻巡洋舰状态,航速可达36节左右。

>>>>>自持力

自持力本来只是针对于潜艇而言的,巡洋舰本来在设计过程中本来并没有对此进行过任何考量。但事实上,这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多数情况下,巡洋舰都是各个国家海军中平均自持力最强的水面舰艇。

具体而言,自持力就是指一艘军舰所搭载的燃料、食物、淡水等补给品可以使用的天数。以 “利根”级巡洋舰为例,该级巡洋舰的续航力为8000海里/18节。如果该舰一直以18节航速在海上航行,那它所携带的燃料就可以使用445个小时,即18天半。除燃料以外,食物、 淡水也是限制一艘巡洋舰自持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日本的军舰可以经常在海上加油,但却很少在海上补充食物或者淡水, 日本海军的巡洋舰一般都会携带三个月左右的存粮。

涨姿势:巡洋舰与战列舰、驱逐舰到底有什么区别?

“利根”号防护巡洋舰,该舰所属的“筑摩”级是日本最后一型防护巡洋舰。

>>>>>续航力

为了能在大洋上航行,巡洋舰必须具各较强的稳定性,适当的横摇周期,既不能有过高的摇动频率,也不能有过大的摇动幅度。另外还要求露天甲板不能经常受到海水冲击。可能的话,甚至连飞沫或者浪花都不要溅到甲板上。同时转向能力、变速能力也是必须的。除此以外,剩下的最后一个要求就是续航力。

续航力大小通常表现为以多少节航速可以行使多少海里,即X X海里/X X节。一般而言,各种船只都会拥有自己的经济航速,即以这个航速航行时可航行的距离最大,超过或小于这个航速则会缩短续航距离。日本海军在一战后就把基准航速设置为14节,到30年代中后期又改为18节。基准航速并不代表最节省燃料的航速,而只是在作战和节省燃料两个问题上平衡考虑的结果。

明天,军武菌将为大家奉上有关重巡洋舰的专题文章,本周五即将播出的《军武次位面》视频节目也将为大家做详细解读。敬请期待!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