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巴基斯坦“必须”且“只能”依靠中国
在中国的一诸邻邦中,巴基斯坦应该是最博中国人民好感的了。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巴基斯坦是中国最亲密的盟友;在跟印度的博弈中,中巴更是同气连枝。甚至,中国群众还创造了“巴铁”这一特殊称谓,以表达对巴基斯坦的特殊好感。 不过,从历史上说,中巴之间的关系并不亲密;古典时代,两国几乎没有什么直接交流;新中国建立后,中巴甚至还一度彼此作对,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二者才冰释前嫌,继而感情极速升温。 中巴之间为什么会形成特殊感情?巴基斯坦这个国家为什么一直贫穷动荡?我们不妨从历史和地缘的角度来分析。 先介绍巴基斯坦的基本面:巴国地处南亚次大陆西北部;面积88万平方公里;人口1.97亿;地缘结构上,发源于西藏高原的印度河纵贯全境,是巴基斯坦的“母亲河”,河流冲击而成的平原低地,适宜大规模工农业开展,是无可争议的本部核心;东北部的青藏高原将印度河板块与东亚大陆隔离开来;西北部的兴都库什山脉和西部的俾路支高原,则是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伊朗这两个中亚国家的地缘分界;东部,塔尔沙漠则将印度河流域与南亚次大陆其他部分分隔开来。至于南部,则是阿拉伯海。 总的来说,巴基斯坦的地缘结构还是十分完整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它身处的印度河板块,被以恒河流域为核心的印度所压制。 这种局面其实是天然形成的。在之前的《地缘政治14:印度为什么怕中国》一文中,云石君已对南亚地缘结构做了分析: 作为南亚次大陆的两大核心板块,恒河流域相对于印度河流域有两大地缘优势: 首先,是自身地缘实力更强。印度河全长仅为1368公里;而恒河则长达2510公里;在流域面积上,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大致相当;但气候环境的不同,导致印度河流域干燥少雨;恒河中下游地区却降雨量丰富,为恒河流域的工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 其次,地缘格局上,印度河流域位居南亚次大陆边缘;而恒河却居于中心地带。这种不同的区位决定了,恒河平原是南亚次大陆的地缘核心。在两大地缘板块的竞争中,恒河平原不仅自身条件占优,还可以凭借“中原”的优势,整合东部的孟加拉和南部的德干高原,获得整体实体的提升——而这是偏居西北的印度河流域无法做到的。 所以,我们看到,虽然印度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发源地;但到最后,恒河大平原却成了印度文明的核心区域,印度教的圣河也是恒河,而不是印度河。
当然,印度河板块和恒河板块的地缘博弈,说到底也只是南亚次大陆内部的事。由于双方同属一个整体地缘板块,通常情况下,这种博弈与文明核心的转移,并不会影响造成文明的分裂——东亚大陆的文明核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后,它们仍然都是中国和华夏文明的组成部分。 但南亚次大陆的情况却完全不同。印度河板块与恒河板块的地缘博弈 ,最后竟演变成两大地缘板块在政治和人文上的分道扬镳——不仅形成了巴基斯坦和印度这两个不同的国家,印度河板块的文明特质也彻底发生改变,这个印度文明的原生地,最后居然成了发源自西亚的伊斯兰文明的一部分。 为什么会这样?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印度河板块受到中亚板块的强势冲击。 以地缘阻断的强度而言,印度河板块周边的地缘屏障中,以青藏高原阻断能力最强,兴都库什山脉和俾路支高原居中,塔尔沙漠则最次。 这种阻断能力的不同,导致印度河板块虽为南亚次大陆的一部分,却为中亚外来势力的进入留下了巨大空间。 相对于喀喇昆仑山脉和青藏高原的难以逾越,兴都库什山脉和俾路支高原的地形要相对平缓。尤其是兴都库什山脉西部的低矮山岭,自古就是中亚进入南亚的天然通道。上古时期,发源于西亚、东欧的雅利安人正是经此通道进入南亚次大陆,成为婆罗门、刹帝利等印度高种姓白人的祖先。 到中世纪,伊斯兰文明兴起,势力范围覆盖中亚,并以今日的阿富汗和伊朗为跳板,穿越兴都库什山脉,与占据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文明发生激烈冲突。 当时的伊斯兰文明,无论是规模、发达程度、还是军事力量,都超过印度文明;加上印度文明本身的分裂属性,导致其无力阻挡伊斯兰文明的攻击,势力范围逐渐萎缩。最终,在16世纪,伊斯兰化的突厥人击败土著政治势力,彻底取得了南亚次大陆的统治权,建立了赫赫有名的莫卧儿帝国。 如果从伊斯兰文明扩张的传统看,在取得政治胜利后,通常会对当地的原有文明进行覆盖式的替换。 不过伊斯兰文明的核心在西亚,影响力进入到南亚时已是强弩之末,加之印度文明底蕴深厚,体量庞大,故在南亚次大陆上,这种替换并未发生。但是,凭借自身的强势地位,伊斯兰文明仍在部分区域留下影响——在最靠近西亚核心区的印度河流域,以及便于海上往来的孟加拉,当地的印度土著彻底伊斯兰化。 及至近代,伊斯兰文明衰落,英国取代莫卧儿王朝,成为印度的统治者。但英式殖民统治,带有典型的资本主义色彩,其出发点是盘剥利润,而非夺取领土,故无兴趣对印度社会结构进行彻底改造。反而,为了方便统治,英国还大力扶植伊斯兰教、锡克教等少数派,以压制印度教族群的反抗——而这也进一步扩大了这些族群之间的冲突。 二战结束后,日不落帝国解体,印度独立。印度河流域和孟加拉三角洲因同属于伊斯兰文明的关系,联合组成巴基斯坦。
作为南亚次大陆的主体国家,印度自然而然的要谋求建立该区域的新秩序。而历史积怨、领土纷争,文明冲突以及恒河、印度河两大板块的地缘矛盾等等因素,决定了它与巴基斯坦的战争不可避免。 凭借互不相连的印度河板块和孟加拉三角洲,巴基斯坦当然无法抵御占据南亚次大陆主体部分的印度。几次印巴战争,巴基斯坦都以失败收场;尤其是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彻底击败东巴基斯坦,使其摆脱伊斯兰堡的控制,成为独立的孟加拉国。 当然,按照印度的想法,最好是能将巴基斯坦彻底吞并——就像他吞并锡金一样。不过巴基斯坦毕竟不是锡金那样的弹丸之国,自身还是具备一定实力的;至于文明体系方面,伊斯兰文明虽已衰落,但印度文明也强不到哪去,不足以引诱伊斯兰民众重回故主门庭;再加上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种种因素导致,印度无法彻底收服巴基斯坦。 但即便如此,也足够巴基斯坦喝一壶的了。毕竟在地缘属性上,印巴的地缘分割并不十分明显(仅仅是一个59万平方公里的塔尔沙漠);而印度一统南亚次大陆的野心不可改变;印度河板块的地缘实力,决定了巴基斯坦无论如何都不是印度对手。要对抗印度,必须引入外力。 在古代和近代、伊斯兰和英国都曾充当国这个外力的角色。但伊斯兰文明已经衰落,英国势力又已退出,此二者皆指望不上。于是,巴基斯坦首先把希望投向了美国。 美国不但是世界第一超级大国,还是印度洋的海上霸主。最关键的是,这种地位,和印度独霸印度洋的地缘战略构成了天然冲突,因此联美制印是很自然的选择。 对美国而言,以巴制印,不仅有利于压制印度洋上的潜在威胁,还可以打压苏联势力(因在印度洋和西藏两大方向上分别与美、中冲突,故印度铁定亲俄,是苏联阵营的外围盟友),在冷战大背景下,这完全符合美国利益,美巴同盟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但抱上美国大腿的巴基斯坦,却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保障。印巴冲突中,美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持极其有限。 这又使为何? 首先是因为美苏二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美苏争霸的主战场首在欧洲、次在东亚;海上角逐也集中在北大西洋、北太平洋甚至北冰洋。印度洋板块与美苏二国都相隔甚远,属于冷战边缘地区,不值得美国在此消耗太多精力。 其次,印度洋是四大洋中,与美国地缘关系最疏离的一个,美国在此力量有限。而这有限的力量,还得主要用在中东这个石油资源丰富、交通位置至关重要的关键地带。 如果美国在巴基斯坦投入过多,一则力有不逮,二则会引发印度的报复,进而严重影响自己到对中东的控制。既然如此,美国对巴基斯坦的口惠而实不至,也就顺理成章了。 既然美国指望不上,巴基斯坦只能选择中国。
在现代文明条件下,青藏高原已经不能完全阻断东亚与南亚的联系——这是中巴能够合作的前提;但与此同时,青藏高原毕竟是世界屋脊,就算科学技术日趋发达,它的地缘屏障作用依然相当程度上存在。换句话说,中国没有能力占领南亚——这是巴基斯坦敢与中国深入合作的保证。 在之前的《地缘政治14:印度为什么“怕”中国》一文中,云石君已经做个分析:青藏高原的存在,决定了中印之间的矛盾是结构性的。而眼光再放长远些,中国经营印度洋,也必然引发印度不快。所以亲近巴基斯坦,符合中国的利益。 即便抛开印度,作为一个印度洋国家,巴基斯坦对中国在该区域的影响力拓展也有巨大价值。 利益权衡,决定了美国不能过分帮助巴基斯坦,而中国却会对巴基斯坦不惜血本。纵然美强中弱,但地缘关系和战略投入程度的不同,导致中国反而对巴基斯坦更有帮助。只要印巴的地缘结构不发生变化,中巴的铁哥们关系只会越来越好。 下一节,云石君将分析巴基斯坦内政,解析这个国家动荡政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注: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第17章:南亚之巴基斯坦第一章,喜欢的朋友可以订阅作者微信公众号: yunshi911 (长按可复制),阅读作者地缘政治全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