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亿元汽车走私案 福建施氏兄弟逃税1161万(图)
图为:武汉海关查缴的走私车 资料图 福建施氏两兄弟被控走私逃税1161万 楚天都市报讯 一度被央视《焦点访谈》高度关注的武汉亿元汽车走私大案(本报2008年11月25日整版报道),在历经3年多的前期审查后,于昨日在武汉市中院开庭公审。福建一对施氏兄弟盗用武汉等地一些外资企业的“小贸证”,走私奔驰、奥迪等高档外产轿车达191辆,案值1.08亿元,他们被指控走私偷逃税款1161万元。 福建兄弟搜集“小贸证” 进口外产高档轿车191辆 2007年11月14日,武汉一外资企业的报关员在闲聊中提到,他在登录海关电子口岸企业端时发现公司曾在两月前从天津外港海关报关进口两台日产陆地巡洋舰越野车,但公司并未办过这样的买车手续。 这句话引起武汉海关缉私局一“外线”的警觉。经明察暗访,海关人员发现,在短短三年里,仅武汉、孝感等地就有十多家外资企业“被进口”50余辆高档轿车。 历经一年侦查,武汉海关于2008年4月17日,分别在天津、福建两地将嫌疑人施养梁、施文苏兄弟抓获。 经查,施养梁、施文苏兄弟是福建晋江人。施养梁排行老大,排行老四的施文苏曾在香港设立中远贸易有限公司。 按照检方指控,施养梁指使另两名弟弟分赴广州、天津等地,掌握奥迪q7、奔驰、保时捷卡宴等高档轿车在国内的销售情况,并从湖北、广西等17个省份的外资企业收购用以进口车辆的《自动进口许可证》(俗称“小贸证”),联络中东、美国等地经销商购车,通过地下钱庄支付一成定金,由境外发货。 紧接着,施养梁、施文苏以进口车最低限价提交报关价格,后在福建以香港“中远”贸易公司名义制作报关的虚假供销合同、发票等,确定将车从天津、深圳关口进入后在内地出售。2005年4月至2008年3月期间,施氏兄弟以此方式共低价报关进口奔驰、奥迪q7、保时捷卡宴等高档轿车191辆,价值高达1.08亿元,偷逃税款1161万元。其中,51辆高档轿车的“小贸证”系盗用。 避重就轻辩无罪遭驳斥 被控走私偷逃关税千万 昨日庭审,施氏两兄弟共聘请4名律师为自己担任辩护人,控辩双方争辩激烈。 施氏兄弟承认检方指控的事实,但否认有罪。他们辩称自己的行为是替国内的这些“三资”企业购买高档汽车,收取一定的代理费;而低价报关是因这些轿车在香港曾进行了减配,才将车价降低,而非为走私低价报关。 公诉人指出,案发后,海关人员从走私车中搜出几十个公章,报关合同买卖双方的公章都在其中,被告人“一手托两章”,买家卖家都是自己。对此,施文苏辩解只是为了办事方便,别的不清楚。公诉人反驳道,这种买卖双方均为一家的“特殊买卖合同”是必须向海关申报的,而被告人没有履行这一程序。 公诉人认为,施养梁、施文苏共同故意违反海关法规,逃避海关监管,盗用三资企业的《自动进口许可证》,提供虚假资料,采用虚假报价的方式,在进口国外高档汽车的过程中,偷逃国家关税共计1161万元,应以非法走私普通货物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管好涉外公司“小贸证” 莫给走私分子可乘之机 据海关人员介绍,“小贸证”是由商务部门签发,主要是为满足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汽车自用的一种汽车进口许可证,这种许可证对进口车型等无限制,领取相对容易,因此受到“想买一辆特别点的车”的国内部分高端消费群体青睐。通过“小贸证”进口的汽车除了“奇货可居”外,走私分子还利用所进口的车型国内4s店无销售,市场无参考价格,在汽车价格申报上做手脚,企图利用低报价格偷逃关税。 昨日,相关法律专家提醒外资企业,看好自己的“小贸证”,不得倒卖或被利用,以免给走私分子可乘之机。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对“小贸证”加强监管。同时,广大消费者在购买进口车时,最好到有国外汽车生产商授权经营的正规4s店购买,不要贪图所谓的“中东版”、“欧美版”而误购走私汽车,以免上当受骗。 (楚天都市报 记者 余皓 实习生舒娟 通讯员 丽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