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人物志)冯子材:黑社会,也有爱国的
(晚清人物志)冯子材:黑社会,也有爱国的 作者:常山日月
(图注:冯子材) 乾隆当政时期,经历着康乾盛世的大清朝已经开始中衰,社会动乱,危机四伏,末年还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白莲教起义。捱至道咸年间,情况只有更糟,丧权辱国的鸦片战争之败,撕下了清廷天朝上国的遮羞布。举世震惊的太平天国运动,更是击碎了清廷盛世的光环;虽然这场中国农民革命运动的最高峰终被残酷镇压,清廷上下无不为自诩的“同治中兴”而欢呼雀跃,但面对之后各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清廷还是暴露了纸老虎的本质。 消灭了太平天国北伐军,被清廷倚为长城的满蒙八旗总帅僧格林沁在八里桥全军覆没,导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对付太平军时威风八面,攻占天京功劳第一的湘军九帅曾国荃谈到对付洋军的妙计却是:“先到先败,后到后败,同到同败,不到不败”这十六字真言,令人大跌眼镜;接替曾国藩平定了新捻军的淮军”老总”李鸿章面对列强,则哀叹“中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诸多清军名将在外战中屡战屡败之际,还是有人一洗清军颓靡之风,打出了著名的镇南关大捷,被公认为清末民族英雄。这位冯子材将军,在制造出令列强都刮目相看的战绩之前,却一直因其出身黑社会而被湘淮集团看做杂牌军,个中情由,着实耐人寻味。
冯子材,字南干,嘉庆二十三年(1818)出生于广东钦州(今广西钦县)。冯家数世清贫,到冯子材这一代生活更加艰辛。他4岁丧母,10岁丧父,与祖母、兄长相依为命,饥寒交迫,连学校都上不起。15岁时祖母又病逝,舅父黎氏提出收养冯子材,条件是改姓为黎,被倔强的冯子材拒绝。至此,小小年纪的冯子材不得不随大人贩私盐、做木工、放木排、捕鱼摸虾、护送牛帮,篱笆房被洪水冲垮后只能借住进庙里,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受尽旁人的白眼和凌辱。 为了求生活命兼强身健体,冯子材投奔城中的武馆师傅庞某,意欲拜师学艺.庞见冯虽身材矮小,但目光炯炯,肌体结实,实为习武良材,便破例免费接收了他。冯子材少言寡语,做事勤快,深得庞欢心,加以专心学艺,武功精进,遂被庞收为大弟子,视同家人。 清朝时期,但凡武馆镖行,都和秘密结社天地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天地会又作“三合会”、“三点会”,是最正统最有号召力的反清老字号,所谓“红莲白藕青莲叶,三教本源是一家”,无论是青帮、洪门,抑或是四川袍哥、陕西汉留等反清会党,无不出自天地会系统,孙中山先生就曾经入会担任洪棍一职;天地会也是近代中国黑社会的鼻祖,香港名导杜琪峰在电影《以和为贵》中虚构的黑帮“和联胜”,其原型便是传承自天地会,当今华人黑社会中人数最多的香港社团和胜和。冯子材就在此刻加入了天地会。他武艺精熟,敢打敢拼,但苦于没有心计,当不上龙头堂主,只得混迹于诸多马仔小弟中。 鸦片战争过后,大清朝内部矛盾加剧,以一首反诗:“上等的人欠我钱,中等的人得觉眠,下等的人跟我去,好过租牛耕瘦田”!为契机,南方天地会众纷纷拈香拜会,暴动反清,两广地区竟有大胜堂、得胜堂等三十几支天地会义军活动,兵员数十万之多。然而天地会组织低效松散,发动起义也是随起随灭,只能给清廷捣乱。动摇清廷根本的任务,要交由对天地会而言只是后起之秀,但是信仰坚定、组织严密的拜上帝教去完成。
(图注:由天地会演化而成的洪门) 咸丰元年(1851),拜上帝教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建号太平天国,誓师起义,之后迭克清军,声势浩大。两广天地会义军在张钊、田芳、罗大纲等龙头堂主的带领下,尽数与太平军会师,已是博白县天地会小头目的冯子材也跟随堂主凌十八(一作刘八)投奔太平军。无奈出兵时期过晚,太平军早已从金田突围。凌十八的义军正撞在各路清军枪口上,一番围堵混战下,凌军溃败,所部除壮健武士被收编外,余人被清军主将向荣解散。身形瘦小的冯子材在遣散之列,眼见就要回乡务农默默无闻了,却遇到了生命中第一个大贵人张国梁。 张国梁即是原天地会怡义堂堂主,江湖人称“济弱锄强”的张嘉祥。他就是那首反诗的作者,在忽悠了诸多天地会众造反后,张嘉祥却投降了清廷,调转枪口成为镇压两广会党起义的急先锋。在围剿太平天国的清军中,不论八旗还是绿营都已腐烂不堪,唯有张国梁依旧用江湖规矩治理自己的天地会旧部“捷勇”,战斗力极强,深得向荣的器重。 张国梁听说过天地会小兄弟冯子材作战勇猛的名头,因此亲自挽留,一意接纳。面对这位前辈大哥的如簧之舌,只是后辈小弟的冯子材岂有不归之理?就这样,冯子材上了张国梁的“贼船”,由洪门叛贼变成了军门忠臣,冯子材一生功名全因张国梁而来。虽然张年纪比冯要小的多,加以背叛盟友而在两广名声极臭,冯子材却一直把张国梁视为自己终生的恩人兼导师,冯年老后与人说起当年和张的往事,往往痛哭流涕。 在张国梁的关照下,冯子材得到了用武之地。他自此跟随张国梁,尾随追击太平军,一路积功攀升至总兵。至江南大营建成,张国梁成为向荣副手,他最仰仗的手下就是冯子材。张国梁对抗太平军,取太平,收镇江,克丹阳诸役,冯子材无不奋勇当先,曾经在一日内领军踏破太平军营垒七十余座,八旗绿营军中人人佩服,张国梁亲自抚摩其背鼓励说:“子勇,余愧弗如!”。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张国梁因清廷掣肘战死后,余部3000人由冯子材统领,调归曾国藩指挥。曾国藩身为湘军总帅,并不重用绿营出身的冯子材,冯却取得了坚守镇江六年,连续挫败太平军上百次进攻的战绩。
(图注:外国人所绘的清军与太平军交战的情景) 冯子材为大将,每天只穿布衣草鞋,随队操练,营中饮食用度,与士卒相等。部下生病,安置在最好的营房,每日探视。分发粮饷时为防军官克扣,每每亲自发放,当时将帅,无一人能如冯子材,后来袁世凯小站练兵亲发兵饷便是学的冯子材。只不过袁宫保把兵练成了袁家私军,冯宫保练的兵却始终听大清的话,二者心迹不可同日而语。 咸同年间战事频繁,中央财政不足,军队粮饷经常拖欠,曾国藩便发明了厘金制度,在地方私设卡榷,收过路费以供给部队,后来根本变成了车匪路霸行为,严重阻碍江南经济流通发展,成为一项弊政。湖南大才子王闿运在<湘军志>中毫不留情的指出,号称书生带勇的湘军“故将五百人,则岁入三千,统万人,岁入六万金,犹廉将也。”江南各部清军将领纷纷效法湘军,中饱私囊,清廷苦于太平天国的威胁,对此不闻不问。冯子材却认为设卡收税,不但扰民,还属越权,有人提点他,冯大喝道:“这不是我等武人应该管的事”。放纵部下劫掠平民的湘军淮军还时常因分饷不均而哗变,冯子材自然比他们窘迫更甚:其部队动不动粮饷断绝。然而冯子材爱兵如子,部下从未因此闹过兵变。 冯部在江南民间的口碑也极好。和龙头大哥张国梁相比,出身天地会低层会众的冯子材,却真正拥有济弱锄强的大侠风范;和同样出身贫寒的湘军名将鲍超、本是太平军叛徒的僧王爱将陈国瑞这些杀良冒功动辄斩首数万的煞星截然相反,冯部在主帅的感染下不枉杀,不劫掠,冯子材的侠义心肠实在难得。 冯子材也并非完人。他进攻勇猛,防守严谨,打阵地战是一把好手;可惜战略调控能力稍差,战术也较单调。莫说用兵神鬼莫测,人称三十检点回马枪的陈玉成,即便碰上战术略逊于英王,但亦是灵活多变的李秀成,冯子材也讨不到便宜,几次被这二人打得全军覆没。比起对抗英忠二王乃至翼王石达开都不落下风的张国梁来,差距显而易见。清廷却十分信任冯子材,放开手脚让冯大干,听任其扩军至20000,与张国梁在世时束手束脚的光景判若两人。 民国武人如北洋孟恩远、奉系张作霖、土木系陈诚都好做一笔虎字,此滥觞正是出自清朝的张国梁;追根溯源的话,一笔虎写法始自明太祖朱元璋!张国梁降清后卖力屠杀盟友兄弟,却始终受到清廷猜忌,与此不无干系。另一出身捻军,后来官至江南提督的李世忠(降清前名昭寿)不单在起名上山寨张国梁(降清前名嘉祥),也喜作一笔虎字,后因桀骜不驯被清廷夺走军权处死.作为张国梁的正宗传人,冯子材常效法老上司写一笔虎字,却从不被怀疑。清廷这是卖的什么药?答案很简单,相比有野心有才干,胆大心细的黑社会大哥张国梁,黑社会小弟冯子材只是老实人一个。 冯子材山寨张国梁上瘾,除了练习书法外,也酷好写诗。其最得意的诗作,乃是"大雨下在大田边,小雨下在菜花园",还转送诸多名流以求下联和诗,受者无不偷笑,一时传为笑柄。清史稿对冯子材的评语是“生平不解作欺人语”,并非闲笔,据<清稗类抄>记载:光绪四年(1878),应越南国王邀请,冯子材带兵击擒在越南作乱的清军叛将李杨材,扬威异域。清廷除了赏赐金银外,还加赐了一本《平定粤匪方略》。粤匪即是太平军,这本册子说的就是冯子材当年身隶天地会义军,在太平天国阵营中拒战清军的事迹,毫无一丝隐讳。有点心眼的人就能看出,这不过是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指桑骂槐趁机敲打罢了,自己只要在奏折中谢罪、谢恩、表忠心三步走,即可双方皆大欢喜。可冯子材愣是没看透太后的小九九,他读后十分憋屈,亲笔上表抗辩:“臣少年迫于饥寒,误入贼中,桀犬吠尧,良非本心。自投诚后,二十年间,东南兵事无役不从,所冀少赎前愆,附骥于忠义之林。今恭读方略,于臣前事详载靡遗,史官职在徵信,自应据事直书,但微臣伏读之下,辄觉愧汗,无以为人。可否仰恳天恩,念臣积劳,泯其往事”。此老的解决办法竟是希望朝廷下令史官,以后凡写到我冯子材当年造反事迹时,都在"材"字上添一笔,改为"林"字。满朝文武得知冯子材的荒唐要求后尽皆哭笑不得,如果他人这样胡来,肯定要猛参重罚,慈禧却以冯子材是武夫不懂规矩为由,下旨对他申斥一番了事,优待可见一斑。 说到底,冯子材忠厚质朴毫无心机的性格,正是清廷对他的放心之处;同样出身黑社会,同样没有什么后台,其和张国梁待遇天差地远的原因也在此. 清廷的权术层出不穷。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廷的心腹大患变成了北方击杀僧格林沁所部八旗精锐的新捻军,以及南方两广云贵的天地会义军。清廷下令由淮军围剿其安徽老乡新捻军,消灭南方义军的任务,不偏不倚落在了早在同治元年就已担任广西提督,此刻赏穿黄马褂的天地会老前辈冯子材肩上。 冯子材压根看不透清廷的用心,就此踏上了镇压盟友兄弟的道路。但他在镇压天地会义军时是以抚为主,比起老上司张国梁的剿杀为主,冯子材多了浓浓的人情味。其后18年间,在冯子材不辞辛劳的奔波下,李如娘、吴亚忠、黄崇英等十余部天地会义军相继被平定;期间冯子材三次出关平定退入越南的义军和哗变清军,所部纪律严明,在地方任上也是勤政爱民,中越人民争相呼为“冯青天”。值得一提的是,吴亚忠部将、后来大大有名的天地会黑旗军龙头刘永福,就是被其钦州老乡兼前辈冯子材说服招安的。 其时两广总督刘坤一作为湘军大佬,素来瞧不起绿营,加上冯子材的天地会出身,两人时有龌龊,只是两广“火灾”不断,需要冯子材四处救火,双方并未撕破脸皮。光绪五年,李鸿章的淮军全面掌握中国防务,淮军大将张树生接任两广总督;光绪七年,与淮军关系很好的徐延旭出任广西巡抚,镇守广西几达二十年的冯子材也到了被过桥抽板的时候。早在同治年间,冯子材便参劾时任太平知府的徐延旭为官贪渎,因上司偏袒,徐延旭不但没有受到惩处,反而官运享通,现在公报私仇的日子到了。由于冯子材为官清正,并无把柄可抓,徐延旭一面指使好友左副都御史张佩纶(后来成为李鸿章女婿,张爱玲就是其孙女)上表中伤冯子材“老病骄满”,一面将其侄冯兆金撤职斥退,借以示威。戎马一生,视军营为己家的冯子材不堪羞辱,愤然辞职归乡,其广西提督一职由淮军黄桂兰接任。 光绪九年,法国侵略者悍然向中越边境的清军发起进攻,中法战争正式爆发。以淮军为主的清边防军全线溃退,徐延旭称病避战,黄桂兰畏罪自杀。清廷手忙脚乱之余,才想起熟悉边情的冯子材。张树生亲笔写信遣使延请,而在家和儿孙放牛种田为乐的冯子材深惧淮军的倾轧,极力推辞。但他毕竟以大局为重,旋即醒悟赶赴广州,却听闻张树生去职,新任两广总督乃是探花郎张之洞,不由心灰意冷。原来徐延旭是鹿传霖的儿女亲家,鹿传霖则是张之洞的姐夫,徐张二人算是亲戚,在冯子材看来,怎一个衰字了得!眼见冯子材彻底步上张国梁的后尘,在后世落个刽子手的骂名之际,孰料天无绝人之路!张之洞实是冯子材生命中第二个大贵人。
张香帅后来贵为南洋新军领袖,此时却无兵无勇,是个没有军队基础的文官,因此并无湘淮系统那些成见。在张之洞的鼓励许可下,冯子材克服诸多困难,很快编成了18营团练,号称“萃军”(冯号萃亭)。清军最高指挥官李鸿章认为冯子材年老血衰,不是法军对手,虽碍于太后宠信张之洞不加阻止,并不为萃军提供粮饷军火;其心腹大将广西巡抚潘鼎新也瞧不起这只杂牌军,曾当面挖苦“守关无须萃军”。张之洞对冯子材其实亦无多少信心,然而他这番举动,不但扭转了整个中法战局,更成就了冯子材的英名,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光绪十一年,法军逼近镇南关,潘鼎新不战而逃,法军烧毁镇南关城墙后树立了一块”中国门户不复存在”的羞辱牌子暂时撤退,中方战局再度恶化。年过七旬的冯子材临危受命,率萃军迎击法军。为表此行决心,冯子材把两个儿子带在身边,以示合家赴难。临行时他嘱咐家人,一旦广西守不住,就全族迁回江南(冯不曾娶妾,唯一发妻是镇江人),誓死不做亡国奴,全军闻之无不感动。
(图注:法军及其仆从军) 环伺诸列强,在普法战争惨败后内乱不止的法国其实是战力相当弱的一国。清军战败主要因为内部矛盾重重,不但湘、淮、绿营内斗不已,连同系统的人也不和。譬如同属湘军的王德榜、苏元春,便坐视对方战败,互不救援。冯子材到任后开诚布公,召集各路将领开会,劝大家消除派系成见,同心协力,以国事为重。冯子材有信心撮合这班“正规军”出身的骄兵悍将,在于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萃军在路过集镇时,某米线铺老板揪住一位萃军士兵不放,大声说当兵的吃饭不给钱,引起镇民围观。冯子材见状便上去讯问,那士兵极力辩称自己没吃,冯子材便跟老板说:“我们萃军军纪有“四斩令”:“拦路抢劫者斩,强奸妇女者斩,偷牛偷猪者斩,拐卖人口者斩。”士兵是不能上街自行买饭吃的,遑论强抢偷拿”。但老板一口咬定这个士兵吃东西不给钱,还讽刺萃军不过徒有虚名。士兵又急又气,拔出佩刀说:“你不要诬蔑冯大人,我没有吃你的米线,不信就剖开肚子给大家看!”说完,那个士兵真的剖腹自尽。冯子材含泪派人检查,该兵腹中果然没有米线。真相大白后,萃军及冯子材威名大振,不单民间对萃军心折,王德榜、苏元春等人也都服了冯子材,淮军大将王孝祺在会上带头提议:“今无论湘、粤、淮军,宜并受冯公节度。”刘坤一李鸿章等人眼中的“杂牌军”冯子材就此被众将公推担任前敌主帅,领兵出关。
(图注:镇南关今址) 战果近人皆知:空前的镇南关大捷!法国茹费理内阁为此倒台,实为清廷对阵列强唯一的完胜战役。可惜结局大家也都清楚,在李鸿章的坚持下,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冯子材上表苦谏,措辞达到了议和者可斩的地步,清廷却不加理会。冯子材接到停战回国的指示后泣下沾襟,连越南人民都在送别时流下了失望的眼泪。萃军回到龙州后,中国军民迎拜者几达三十里。 镇南关大捷后,“黑社会杂牌军”冯子材扬眉吐气。他并不就此功成身退,一直在国防战线上发挥余热。直到80岁退役,冯子材依旧步履矫健,朱颜鹤发,身体不亚少年。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身在南方老家的冯子材都上书清廷要求勤王参战,未获批准。光绪二十九年(1903),应两广总督岑春煊会办广西军务的邀请,他不顾自己86岁高龄,兼程赴任。9月18日,积劳成疾的冯子材在途中去世,死时家无余财,仅余一部《军牍集要》传世。
(图注:中法谅山谈判) 冯子材的前半生,从参加天地会反清起义转而镇压义军,为清廷的反动统治出力,不甚光彩。但他晚年在中法战争中建立的伟大功勋,永垂史册,足以为前半生正名!然而从大历史观来看,细查这位老人的遭遇,鸦片战争后清军面对列强屡战屡败的原因,无疑昭然若揭。晚清那段屈辱的历史,也就不难理解了。 主要参考资料:清史稿,清稗类钞,清代名人轶事,清代野记,奴才小史、啸亭杂录、广阳杂记、蕉轩随录、郎潜纪闻、燕京岁时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