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儿有钱往哪儿走,商业赛在中国“复活”,但他们能留下些什么?
今年夏天,西甲豪门皇家马德里时隔4年再次回到中国,此外,拜仁、瓦伦西亚、米兰双雄、拉齐奥、甚至巴列卡诺等球队集体现身国内。 伴随各种竞技比赛、市场开发和战略合作,曾经一度在国内“终场哨响”的商业赛事又死灰复燃,中国市场再次成为欧洲豪门争相掘金的“重地”。但大批商业赛事过后,能给中国体育留下些什么? 在广州天河区的W酒店内,一场略显仓促的发布会中,皇马完成了今年中国的“首秀”。 上午12点钟,等待了快两个小时之后,闪光灯和众人的簇拥下,皇马主席弗洛伦蒂诺领着C罗、贝尔等28位皇马球员,缓缓走进会场。 此前一天,他们连夜抵达广州,这也是自2011年之后,4年来首次到访中国。 此次弗洛伦蒂诺来华的第一任务,是与阿里召开战略合作的发布会。具体的信息是,皇马的海外旗舰店正式入驻天猫国际;通过其电商平台,向国内球迷打包出售各类衍生品和服务。 “我们一直重视中国市场,是皇马重要的战略地区。在足球越来越商业化的时代,我们的竞争对手得到更多财团的支持,所以这次合作对皇马在中国商业化意义非凡。”站在聚光灯前,弗洛伦蒂诺说道。 现场的一个细节是,或许是舟车劳顿,包括C罗在内的皇马巨星较为沉默。发布会大约持续了不到一个小时,皇马球员们并没有发表讲话,而是在完成相应拍照任务之后提前退场。会议最后,有关佛罗伦迪诺的群访,也只是象征性的提了两个问题。皇马在国内的亮相,更像一场不痛不痒的走穴,草草收场。 不过,一个事实是,商业赛开始在中国“复活”。 德甲巨无霸拜仁慕尼黑也时隔3年后“重回”中国。此前的一周,他们已经完成了中国的“巡演”,在北上广同瓦伦西亚、国际米兰和广州恒大各打一场比赛。同时,俱乐部还在今年5月宣布,入主天猫国际开设俱乐部的中国旗舰店。 皇马、拜仁之外,大批的欧洲俱乐部在中国集体亮相。在上海,拉齐奥和尤文图斯打起了意大利超级杯、上港也将在下周迎战马竞;而在南京,因为钱宝网的赞助,巴列卡诺和皇家社会两支西甲三流球队,也前来淘金。 一度在国内凋敝的商业赛开始兴起,中国市场又成了欧陆豪门掘金的“重地”。 但是,这种繁荣的不得不让人深思,因为在此之前的2013年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商业赛之死年”。彼时,原本计划来华的阿森纳、巴萨、AC米兰纷纷取消行程,与此同时,热刺、曼城、巴伦西亚等俱乐部来华打比赛的计划均已落空…… “对我们来说,商业赛就像赌博,不可能每年都不计成本去赌。”朱晓东曾告诉懒熊体育说,“俱乐部及主办方都应该好好反思”。 当时,商业赛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因为大部分主办方的模式是,先跟球队签下来华合同,然后去找赞助商或土豪买单。但是,这种想法一旦找赞助商不利的话,这种赛事自然会流产。 对于主办方来说,商业赛基本上赔本买卖。在收入方面,媒体版权可以忽略不计,只有靠票房与赞助商来支撑。以2009年意大利超级杯为例,红牛的赞助费是1000万元。这也就意味着,主办方要想不亏本,剩下的2500万元成本就只能通过票房来获取。这笔账算下来,每场比赛定价500元一张的门票,至少要卖掉5万张才能保本。 “除了2011年的米兰德比、2003年的皇马中国行,其他任何商业比赛都不可能卖出5万张门票。”资深体育专家颜强告诉懒熊体育说。 在颜强看来,豪门俱乐部对海外市场的策略没有变化过,“一直是哪儿有钱,往哪儿走。”
▲皇马在阿根廷。2013年中国商业赛之死时,很多欧洲俱乐部开始去越南等东南亚,另外就是去美国。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已在中国进行了近20多年的商业赛,盈利的不超过4场,很多赛事主办公司都因此入不敷出。那么,主办方如何补缺这个漏洞? 或许,主办商业赛还有其他目的。比如,商业赛是最好对接资源的平台等。而今年,随着随着利好体育的政策频频发出,足球成为最吸引人的项目。新年过后,国务院层面推出了专门的《足改》方案,作为一项单一的运动,足球史无前例被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 政策利好之下,资本和大公司看到了行业的前景和预期,开始加速涌入足球产业。 阿里12亿元进驻恒大,万达4500万欧元入股马竞后,又10亿欧元买下瑞士盈方集团。而就在两周之前,英超新赛季的新媒体转播权在国内单家卖出了超1亿的“天价”,在去年因价格高企而退出的新浪、腾讯重新杀了回来,与乐视构成了英超版权的“三国杀”。 市场和资本对足球的热情不断升温,给了商业赛在国内推广的极大基础。而一旦有资本愿意埋单,有赞助商愿意出钱,欧陆豪门自然不会放过中国这块巨大的市场。 这某种程度上说,种政策导向下商业赛事的繁荣和热闹存在一定隐忧。 旧有的市场规则并未完全规范,而赛事遍地开花过后,是否给国内的体育产业带来真正良性的促进、与国内体育产业消费能否更好的结合,目前还难以判断。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此前有公开报道说,拜仁在华9天3场比赛,狂揽1000万欧元(还不满意,对中国山寨球衣发牢骚)。在市场热度升温的时候,球队出场成本必定水涨船高。可以想象的是,众多赛事之下,质量一旦无法保障,招商和赞助不利,成本过高的情况下,主办方能否覆盖成本就会成为问题。而如果有赛事出现接连亏损的状态,在未来商业赛必定又会加速减少,走回过去的老路,成为俱乐部一次圈钱的游戏。 对中国体育和足球来说,它需要更多切实的附加价值,而不仅仅是又一次闹剧的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