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将建多中心城市 岛内不再是惟一市中心

画姑娘
2012-08-29 12:57:02
 制图 黄劲超

  厦门城市规划演变之路

  1995版:“一环数片、众星拱月”的单中心卫星状。

  2004版:“一心两环、一主四辅八片”单中心多核型。

  2010版:“两环五片”多中心模式。

  2012版:本轮总体规划,力图调整厦门市单中心的空间结构,建立多中心模式。

  厦门网-厦门商报讯(记者 陈光豪 见习记者 主父真真)在很多市民的眼里,厦门的城市中心就一个,那就是岛内。这个观念,以后恐怕要改变了。

  昨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召开,听取了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报告。记者了解到,厦门拟修正城市总体规划,岛外各区将由卫星城逐步发展为新城组团,一个“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呼之欲出。这也意味着,岛外新城的定位不只是次中心。

  据介绍,不论是原来规划的“一主四辅”单中心多核结构,还是现行的四大新城布局、轨道交通规划都是以本岛为中心,岛外新城作为次中心。多个次中心意味着将继续强化本岛的中心集聚功能,这都不利于控制岛内开发强度,提升岛内新城建设。

  为啥调整规划

  岛内人口比规划多出70万人

  根据2010版的城市总体规划,厦门全市总人口规模2015年控制为320万人,2020年控制为390万人,其中厦门本岛总人口规模控制为130万人。

  然而,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上述规划人口规模已被突破。全市实际总人口,今年就已超过原预测的2020年总人口,特别是岛内人口规模增长更快,原规划控制130万人以内,至2011年常住人口已达到186万人,今年更是突破200万人的大关。

  岛内开发强度过大

  目前,随着岛内东部开发建设、西部旧城改造的推进,岛内高强度的开发,使开发容量已大大突破原规划。不仅人口密度大、人口规模超,而且建筑容积率高。

  按照建设部标准,宜居城市人口密度应在1万人/平方公里以内,但厦门本岛人口平均密度1.82万人/平方公里,部分街道人口,如鹭江、中华、厦港等甚至超过3万人/平方公里。

  据介绍,岛内开发强度超出规划目标,也导致公共配套不足,交通拥堵,环境品质下降。

  主干道高峰期堵车成常态

  堵车,这是每个大城市市民经常遇到的事,厦门也不例外。

  市人大城建环资委介绍,厦门岛内道路空间供给有限,主干道高峰期平均车速仅为24公里—26公里/小时,高峰期堵塞常有发生,吕岭路江头段、莲岳路莲花路口、湖滨南路和湖滨北路部分路口等成为相对常态化的交通拥堵路段。

  一方面是堵,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人买车。截至2011年底,全市机动车保有量为81.3万辆,小汽车达到35.49万辆,每百人拥有小汽车10.2辆,超过了香港每百人9辆的水平。

  岛外软件建设是短腿

  虽然岛内外面积之比为1:11,但人口密度却是11:1。据介绍,在新城建设上,大多考虑的是产业区与住宅建设,在投资建设具有带动效应的功能性项目上,如引入知名学校、医院等公共配套方面进展缓慢,岛外难以形成抗衡本岛的反磁力中心。

  换句形象的话讲,岛外建设软硬件不均衡,两条腿有长短之别,很多硬件标准是高于岛内,但软件上,还有待加强。

  赵燕菁也介绍,为应对人口增长,以及配合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等,厦门整个城市总体规划有待修正。据介绍,待修改完成后,将再上报国务院审批。

  建议

  车主要缴交通拥堵费

  市人大城建环资委建议,要探索通过增收交通拥堵费、提高停车费用、错时上下班等做法,缓解交通压力。

  岛内是否加建立交要慎重论证

  “尽快实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赵燕菁在作报告时也建议,要控制小汽车快速增长势头,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要打通本岛断头路,加密支路网,改善交通微循环;要慎重论证老城区加建停车楼政策,厦漳跨海通道是否连接老城区,以及本岛是否加建立交等问题。

  严控岛内开发建设

  赵燕菁建议,要调整相关政策,降低岛内开发强度,严格控制岛内开发建设。他建议,立法保护本岛山体公园,滨海、滨湖岸线,严禁建设占用,严格控制老城区历史风貌区的改造开发。

  推动事业单位迁至岛外

  市人大城建环资委建议,合理调整中心职能,将本岛一般性功能搬迁到岛外,降低本岛人口密度。推动本岛的科研机构、事业单位和部分专业性行政机关搬迁到新城。同时,深入研究行政中心外迁问题。

  此外,在招商引资方面,改变传统的通过新城建设等硬件优势吸引客商模式,向高端服务、宜居环境、体制机制、人才储备等软件优势转变。

  岛内根据200万人调整规划

  目前,岛内绝大部分市政设施按100万人口的规模进行规划建设,亟须对供水、燃气、城市道路等方面进行扩容。

  赵燕菁建议,根据新的人口数据,调整总体规划的人口和用地规模,按照200万人口容量调整本岛规划。

登录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