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蔚蓝色的大洋进军:中国海军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第一岛链的?
在建国初期,我国奉行着近海防御策略,“飞、潜、快”是最主要的特色,不要说远海训练了,连出第一岛链都是非常稀罕的事情。而今天,中国海军出远海训练则极为频繁,顺带还时不时挑逗小日本一下。然而,从绿水走向蓝水,从近岸走向远海,中国海军逐步成为一支远洋型海军,敢于远赴亚丁湾护航,进行环球航行,在蔚蓝色的海洋上壮我国威,则经历了数十年的历程。
让我们将时间的指针拨回那个羸弱的时代,去体味一下中国海军是如何品尝蓝色海水的味道的。这段历史可以追溯到1976年底。经过中央军委同意,我国海军第252号艇奉命首次跨出第一岛链,进入太平洋。在此次任务中,252艇总共在海洋上航行了3000多海里,途中战胜了10级风浪,探索了穿越岛链的航行方法,摸索了在太平洋上指挥、模拟、操纵和训练的经验。 随后,中国海军潜艇部队接二连三地组织潜艇到远海进行训练,并成功穿越第二岛链。1986年,我国海军403号核潜艇首次完成了90昼夜的自给力考核训练,创造了人民海军潜艇远航史上总航时、总航程、水下航行时间、水下平均航速、一次性潜航时间的最高纪录。
潜艇到远海执行训练任务,其困难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首先是要闯过“海峡关”。海峡是潜艇进入太平洋的必经水道,岛链上的海峡有的水面窄,有的纵深大,有的海底有暗礁,再加上是国际航道,来往船只不少,我方潜艇必须能够隐秘且安全地通过,没有过硬的技术是不行的。252艇在出岛链以前,做了大量的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准备,结果才实现了一次顺利的通过。 第二道难关是“风浪关”。潜艇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抗台风是一项艰巨的任务,214艇有一次在进入太平洋时,就遭遇了10级以上的强台风,海面上浪高10~11米,涌长100~200米,艇体左右摇摆50读,以至于艇员都无法在岗位上站立。海军指战员面临重重的困难,同强台风足足搏斗了三天三夜,才最终化险为夷。 第三道难关是“深度关”。例如,226艇在太平洋执行为期30天的远航训练任务时,刚从水面下潜,深度计指针突然加快,同时浮力调整柜大幅度进水,艇长王世贵立即命令有关战位采取紧急措施。但是有个艇员弄错了阀门,艇身下沉更厉害了。外国潜艇曾经因为严重故障沉入深渊,造成艇毁人亡的悲剧。王世贵几乎同时发出三道命令,各战位动作配合默契,才最终稳定了潜艇的深度。
水面舰队出远海训练比潜艇晚,但发展速度很快。1983年上半年,经总参谋部批准,海军组织了我国海军航海史上第一次到达曾母暗沙的远海航行演习。1985年以后,水面舰艇远航训练又取得新的进展,仅仅1985年我国海军就组织了转移海区训练35批,参加训练的舰艇131艘,是1977年以后同类训练最多的一年。正是在这一年,我国海军还组织了70人航海实习队,随同J121船进行首次远征难记的远航航海实习,创造了海军远航和航海实习的新纪录。 海军航空兵的远航训练也是在潜艇出第一岛链后开始。1980年11月18日,奉中央军委的命令,我国海军派出43号和44号轰-6轰炸机2架,首次前往南沙群岛上空执行巡逻任务,并对其中的许多主要岛屿进行了空中照相,这是海军航空兵组建以后以来作战飞机第一次进行航程如此远的训练。从1983年起,我国海军航空兵频繁地活动在东海和南海上空。
随着单一兵种的出远海训练取得成功,我国海军开始逐步转向多兵种的协同训练,由过去课题简单、战术思想单一的训练,转向带战术背景和多课题训练。例如,1986年5月,北海舰队的3艘驱逐舰、2艘潜艇、直升机和轰炸机各2架、辅助船只2艘,组成战斗群、航空群和保障群在西太平洋地区进行了侦察、援潜、反潜、舰机协同等几十个课题的战术合练,取得了远航合成训练的成功。 在1987年5月的联合远海训练中,东海舰队舰队进行的演练科目增加到39个,单舰训练科目则增加到了125个。1988年6月,我国海军在东海海区首次进行了防核化条件下的协同训练,表明海军的远海协同训练达到了新的高度。
舰队和飞机如果只留在近海,无法真正发挥自身的威力,然而随着装备体系的突破,中国海军到远海执行训练任务越来越频繁。在今天,出远海训练也成了惯常的任务之一。众所周知,到海上进行训练,飞机、潜艇和水面舰艇才不是一堆废铁。而近年来,一些国内别有用心的人老是质疑中国海军能不能打。实际上,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中国海军倒是经常在日本的眼皮子底下活动,而诸位有没有见过日本舰艇和飞机大张旗鼓地在离中国大陆海岸不远的地方训练呢? 也有人老是拿北洋水师对比今天的中国海军,请问,你见过训练如此频繁的“北洋水师”么?
本文参考资料:《海军史》,解放军出版社,编委张连忠中将等人。 全文完,谢谢欣赏。欢迎关注军事微信公众号:云上的空母。 |